煙草在線專稿 “我家兩堵墻,前后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2月7日除夕,由安徽省宿松籍詩人賀東久作詞、桐城籍歌手張正揚作曲、蕪湖籍演員趙薇演唱的歌曲《六尺巷》登陸央視猴年春晚,唱出了中華兒女恭謙禮讓的美德,引發(fā)了一波六尺巷實地探訪熱潮。
在合肥工作的余揚是桐城本地人,他一開始并不知道春晚播出了《六尺巷》這首歌,是當(dāng)晚看微信朋友圈里不斷轉(zhuǎn)發(fā),他才知道此事。作為土生土長的他很感動,從小到大多少年,對六尺巷的印象并不深刻,偶爾路過也是因為之前附近有個老電影院,如今電影院斷壁殘垣,已經(jīng)拆除,被人忘卻。而六尺巷卻屹立不倒,流芳百世,受人愛戴。他決定初一早上就跟家人趕過來重溫這突出起來的經(jīng)典。悠悠古巷,綠蔭蔥蔥,青磚白瓦,卵石鋪路。此時位于桐城市區(qū)西后街與五畝園之間的六尺巷游人如織,不僅擠滿了返鄉(xiāng)游子,還充滿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朋友。大家紛紛拿出手機拍照合影,還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吟誦謙讓古詩,學(xué)習(xí)典故。小巷雖僅有100多米長、 2米寬,但玲瓏嬌小的背后卻蘊藏著歷史的滄桑。
康熙年間,桐城人張英在京城做了宰相,家人打算擴大府第,于是依官仗勢,讓鄰居吳府讓出三尺地修院墻。吳府對張府的要求并不買賬。張家人一氣之下便狀告到京城張英那里,希望他能出力協(xié)調(diào)。張英見信后,不僅沒有擺官譜,反而對家里人的不端行為深感憂慮,于是回復(fù)詩一首:“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 ”張家人看到這首詩,立即后退三尺筑墻。吳府老爺?shù)弥闆r后,被張英寬廣的胸襟所感動,也令家人把院墻后移三尺。各讓三尺,六尺巷也因故而得名。張英的寬容曠達讓不僅化干戈為玉帛,還讓六尺巷的故事被廣泛傳誦。寫到此處,筆者不禁想題詩一首“小城六尺巷,天下美名揚。桐都和文化,心靈永綻放。”
六尺巷至今依然帶給人不盡的思索與啟示。仔細(xì)想想,確實如此,當(dāng)今多元化的社會更要包容謙讓,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以小家和促萬家興,這樣才能讓典故煥發(fā)出新時代的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