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談到“舍得”二字,很多人認為有舍才會有得,所以才先說舍,后談得。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應該倒過來說,應該是“得舍”,有得才能舍。人不是為舍才去得的,多半是為得才會舍。因為想追求要得到的東西,所以才必須要舍棄一些東西。魚與熊掌是不可兼得的,就看你想要什么?
“舍得”一詞,出自《了凡四訓》這本佛經,本意是講萬丈紅塵撲朔迷離,人生在世總得有得到有舍取。舍與得互為因果,往與復本來是自如的,如果領略其中奧義,自然可以打破分別之心。
雖然讀起來玄妙,但其實是很簡單的道理。舍與得是相對的,沒必要把這兩個字提升到佛家的高度,似乎說得與圣人一樣。把所有東西都拋棄了,最后只追求一個禪悟的境界,那是佛家的追求。但事實并非如佛家總結的那樣,佛家就想過那種禪悟的生活,其他一切,人家是不在乎的。而這種思維一反老百姓的心中所想,有標新立異的獨特,故才會覺得神秘與飄渺。
捫心自問,老百姓有幾人能做到先舍后得?恐怕多數人都是先追求得,才思考舍的。甚至更有些人是得不到,為了寬慰自己,才說得到了必會有所舍吧。
有舍必有得,與有得必有舍,這是一定的。沒有人會反駁,關鍵是能否從了你的愿望。你若愿,舍便是得;你若不愿,得便為舍。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這個道理都像倉央嘉措的《見與不見》一樣,都在那里存在著。
諸葛亮自出茅廬,火燒赤壁,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人們謂之:舍私益,得百世流芳。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幫助主公得天下,以匡扶漢室,這是他的人生目標。即便諸葛亮沒能實現他的人生目標,但也得了個留名千古。所以,雖然諸葛亮舍去了隱居下的安逸和清雅,但卻是在得中而舍。
與諸葛亮不同,南唐后主李煜追求的是安逸閑適的天上人間生活及春花秋月般的婉約詩賦。不得不說,李煜的詩詞寫得不是一般的漂亮,已經到達華麗超群的境界,但于此過程中,李煜卻舍去了明政之法和治國之方,所以最后流水落花春去也,也怪不得別人。
世界本就是陰與陽的構成,而我們百年的人生,也不過是一得與一舍的過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太多的取舍與選擇。當我們有所得時,大可不必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而當我們有所舍時,也不必悲傷痛苦,一蹶不振。
人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在得舍面前,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終保持一份清醒,保持一份坦然。僅此而已,不去在意得與舍也就罷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