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廣東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在不同時期開發不同系列的“雙喜”產品時,都對香氣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其所有的技術研發與技術集成,多是依據對卷煙產品“香氣”的貢獻度來進行評價、篩選、組合的。可以說,廣東中煙在技術研發上走過的道路,就是一次“尋香之旅”。
傳承創新
這里不得不提廣東中煙的三代產品技術平臺。“打造‘雙喜’三代產品技術平臺,其實質就是不斷的傳承創新。”廣東中煙技術中心總配方師邵干輝說。
廣東中煙地處海濱大省廣東,在這里落地生根的“雙喜”也有一種海納百川的胸懷。由于廣東本身不是煙葉大省,廣東中煙在使用原料時更加開放、廣泛和靈活。配方人員通過對不同地區、品種、部位煙葉采取不同加工處理技術,加強加香加料研制,使“雙喜”形成了獨特的“高香氣”產品風格。
曾幾何時,“雙喜”之香似乎只有廣東人買賬,一度足不出省;今天,多元化舒適口味的“雙喜”跨過長江、飛躍黃河,廣受全國消費者青睞。
從廣東口味到全國甚至國際口味,“雙喜”走過一條持續上升的技術創新之路。
廣東中煙成立以前,“雙喜”大量使用上部煙葉和濃香型煙葉,保證了香氣的濃郁和豐富。這個時期,以傳統“雙喜”為代表的產品確立了區域性強勢品牌的地位。
區域性品牌如何走向全國?口味必須具有廣泛性。2004年,第二代“醇香”技術平臺應運而生。
廣東中煙人運用多區域縱向配方技術和多元調香技術、液態原料技術等,“醇香”口味產品的市場適應能力增強了。與此同時,煙葉加工和配方技術臻于成熟,多區域、多品種、多部位的煙葉實現了和諧配比,進一步拓寬了煙葉的使用范圍,突破了原料資源的瓶頸。“雙喜”(經典醇香)和“雙喜”(經典1906)等產品成為市場的主力軍,目標消費群體從珠三角地區擴展到長江以南地區。
2007年,“雙喜”跨入了第三代技術平臺的建設階段。該平臺通過現代復合配方技術、功能性再造煙葉技術等,成功塑造了“低焦油、低危害、高香氣、高品質”的品牌風格。以“雙喜”(珍藏)、“雙喜”(逸品)、“雙喜”(盛世)等為代表的產品大舉向全國大市場進軍。
“雙喜”技術平臺演進的特點是“隨需而動、傳承升級”,它是致力于滿足需求、引導需求的系統解決方案,圍繞消費需求進行技術集成和動態優化。每一代技術平臺都是一個技術組合,可以根據不同產品的風格去組合,使“雙喜”的技術應用具有綜合性、兼容性、可擴展性的特點。
“這種多元組合的技術平臺,很好地適應了多元化市場需求,為品牌擴張和結構優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邵干輝說。
目前,廣東中煙正構思搭建第四代技術平臺,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為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而努力。
順“市”而為
縱觀“雙喜”品牌發展和技術平臺演變之路,可以得出結論:市場需求是“雙喜”技術創新的根本動力。
近年來,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廣東中煙更加重視加強對市場的研究,科技創新追求順“市”而為。“技術中心著力加強卷煙消費行為分析研究,進一步完善了市場測試網絡,提高了市場測試水平,增強了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的貼近性。”技術中心主任許光介紹。
廣東中煙技術中心著力完善市場研究體系測試網絡,建立了由51名消費者組成的產品測試隊伍,開展線上和線下產品測試活動,為產品研發和改進提供寶貴意見。
從2012年3月開始,技術中心堅持編制“雙喜”品牌市場分析月報,及時反映市場新產品動態,為產品研發部門提供市場動態信息,開拓產品研發思路。他們通過走訪調研新疆、陜西、山東等地市場,編寫了市場分析報告,為新產品進入這些市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技術中心還與市場營銷中心共同編寫了《“雙喜”產品研發規劃》初稿,對現有產品線布局進行梳理,提出了2012年至2015年的產品研發計劃,為“雙喜”未來的研發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充分研究市場的基礎上,廣東中煙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為“雙喜”發展上水平提供重要保證。
“要實現技術水平持續提升,就要進一步提高研發效率,重點突破核心技術,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質量水平,持續增強品牌的科技競爭實力。”2012年年初,廣東中煙總經理李根基對技術中心提出了要求。
2012年上半年,技術中心主持或主要參與了11個行業科技項目或標準項目的研究或制定工作,并參與了2個標準項目的對比實驗或安全性評估共同試驗。其中,《煙草及煙草制品中總硫含量的測定—離子色譜法》、《煙氣氣溶膠分析技術及影響因素研究》、《煙草行業工業用水衛生要求》三個國家局項目由廣東中煙技術中心主持開展。
這些項目的開展將填補行業相關檢測項目的空白,進一步發揮卷煙材料對煙氣化學成分的調節作用,達到提高感官質量、減害降焦的目的,進一步規范工業企業工業用水的衛生標準,為產品質量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也將進一步奠定廣東中煙在卷煙主流煙氣氣溶膠研究領域的領導地位。
開放和諧
技術中心作為廣東中煙技術創新體系的核心,是支撐“雙喜”產品技術平臺建設的機體保障。廣東中煙致力于將技術中心打造成開放和諧的芳香沃土,讓科研人員在這里會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今年,我們繼續深入推進非法人獨立實體建設,在日常管理中,注重抓好人才隊伍、預算、安全等方面工作,中心的運行活力和管理效率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許光說。
古君平是廣東中煙技術中心基礎研究所的一位新人,2010年參加工作。2011年,他已經成為公司一項涉及卷煙材料安全性研究科技項目的負責人,并參加了公司組織的項目評審會,面對十幾位專家及領導,就項目可行性進行了答辯。
“科研允許失敗。我們充分相信年輕人的能力,并給他們足夠的施展空間。”許光說。
廣東中煙技術中心十分注重人才培養。針對新員工,技術中心制定了培養規劃和培訓計劃,以使他們快速熟悉各項業務內容和工作流程。他們還充分利用產學研平臺及合作單位的教學資源來培養人才。例如,材料研究所的張優茂通過聯合實驗室這一平臺被錄取到華南理工大學讀博士;基礎研究所的陳森林博士在華南理工大學有研究場所,并經常到學校進行相關項目研究。
此外,廣東中煙技術中心編制發布了科技創新獎勵辦法,設立科技進步獎、產品貢獻獎、專利獎、創意策劃獎等7個獎項,對在技術創新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同時,他們構建三類通道和多專業崗位體系,分別為專業管理、專業技術和生產操作這三類崗位的人才打通了發展路徑。
2012年,技術中心啟動了《技術中心崗位及績效管理體系研究項目》,目前已完成項目資料整理、訪談、問卷調研等內容。上半年,技術中心共有38人申報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其中有36人通過了專家組評議。目前,技術中心共有高級工程師9人、副主任工程師12人,具備中級專業技術資格的90人,具備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資格的員工占總人數的69.7%。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