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幫扶的上中山村,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自發組織捐贈了100公斤普洱茶,價值6萬余元。”日前,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的工作交流微信群里,駐上中山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張衛國發送的一條消息瞬間引發了大家的熱議。
這一切,還要從2015年開展“掛包幫”“轉走訪”工作說起。
“剛去上中山村幫扶時,村里只有一戶人家是磚混房,其他的都是土坯房。全村63戶人家,建檔立卡貧困戶多達38戶,很多勞動力不出去打工,只蹲在村口曬太陽。如何入手開展工作是個問題。”張衛國說道。
勐臘縣瑤區瑤族鄉新山村委會上中山村民小組,坐落在素有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的易武山一脈。這里山巒疊翠、萬木崢嶸,一條名為銅箐河的溪流蜿蜒而來,兩岸是成片的古茶樹,已有幾百年歷史,所產的茶葉深受市場歡迎。生活在這里的瑤族同胞占得“綠水青山”的天然優勢,卻沒有抱得“金山銀山”。
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1700元左右,村內道路坑坑洼洼,排水溝淤塞,每逢雨季就要上演“水漫金山”,村民飲用水時斷時續,農業灌溉用水更難以得到保障。
“這里的瑤族群眾對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一知半解,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勐臘縣局(分公司)辦公室主任黃敏回想“掛包幫”“轉走訪”工作剛起步時深有感觸。
令人意外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全村老少的心都被牽動了,村組干部和黨員自愿號召發起抗擊疫情愛心捐助,共募集到喬木干茶100公斤,交到了瑤區瑤族鄉人民政府工作人員的手中,用行動彰顯邊疆少數民族感恩之心和社會責任,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現在大家都脫貧了,要感謝黨的好政策,現在輪到我們回報黨的恩情了!”上中山村民小組小組長李中文激動地表示。
一路走來,上中山村的變化,不僅僅有物質層面的豐富,更有認識層面的轉變。
扶貧先扶志。做好脫貧攻堅工作,這是勐臘縣局(分公司)始終堅持的工作思路。
脫貧攻堅工作伊始,西雙版納州煙草專賣局(公司)黨委提出了“在紅色教育的引領下促進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的“紅+綠”扶貧要求,按照“以精取勝、以實致遠”的“精+實”扶貧方針,結合“嚴抓作風建設、瞄準脫貧癥結”的“嚴+準”扶貧方法,制定了“入戶精細化、施策精確化、扶貧精準化”和“政策宣傳、深度識貧、資源整合、精準扶貧”的“三化四步走”扶貧戰略,用實際行動為貧困山區少數民族群眾謀福祉。
西雙版納煙草先后向上中山村投入幫扶資金25萬元,既扶持生豬養殖等短平快項目,又注重抓好茶葉種植及加工工藝提升。同時,著力建設公共設施,豐富文化生活,改善居住條件,并邀請農技專家進村授課,科學開展生態種植和養殖,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促使“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
隨著進村道路硬化項目、飲水保障項目、亮化工程等的順利實施,上中山村的面貌發生了徹底改變,全村38戶貧困戶已于2017年年底全部實現脫貧。
截至2019年年底,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00元左右,與2015年相比增長了5.3倍,“兩不愁、三保障”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生產理念的轉變和物質生活的豐富,并不是脫貧攻堅的“休止符”。勐臘縣局(分公司)組織工作隊隊員進村入戶,為政府實施總體脫貧攻堅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號召黨員干部帶頭、全員參與,向村民捐贈生活物資和文化娛樂設施,為村民送去溫暖;著眼可持續發展,組織干部職工采取形式多樣的方式方法,指導農戶通過微信、抖音小視頻等拓展茶葉和農產品銷路,借助科技力量贏得更大發展。此外,他們還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貧機制,建立農民穩定增收長效機制,培養內生發展動力,防止脫貧人口再返貧。讓脫貧成效經得起時間檢驗,在脫貧之后“再送一程”——勐臘縣局(分公司)正在為此繼續努力。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深山之中的瑤寨,一片寧靜祥和。在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的一線,祖國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同胞用實際行動表達對黨和國家的感恩之心,與抗疫一線的同胞“手足相依”。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