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張大哥是記者此行重點采訪的一位煙農,記者提出對他的采訪要求還是源于好奇。在調研途中,縣局的工作人員曾提到有這樣一位煙農,他以前在緬甸伐木,前兩年才回鄉種煙,在合作社的幫助下一家三口人共種了300畝煙田,種煙收入增加后又蓋起了新樓房又開上了小汽車。這可是引起了記者大大的好奇。
張大哥是個身材高大的中年漢子,在他臉上可以清晰地看見長年勞作留下的紋路,當記者一行人來到他家采訪時,他給我們沏上了珍藏許久一直都舍不得喝的烏龍茶,記者一邊喝茶一邊在他新家里四處轉悠。
要是沒人介紹的話,記者怎么也想不到這兩棟連在一起的兩層小樓房會是一個山區鄉村普通農民的住房。樓房的外墻上砌著雪白的瓷磚,上面繪有松柏長青圖,走進室內,桌椅茶幾擺放得井然有序,張大哥告訴我們,家里的茶幾椅子都是他自己伐木打造而成的,這些細節之處讓記者想起了他以前在緬甸伐木的經歷。而從室內向外望去,庭院里種植著各種花草盆栽,郁郁蔥蔥,一片生機勃勃的氣息。這可和記者從保山市穿過高黎貢山時沿途看見的普通木質吊腳樓有著天壤之別,記者不由覺得更加好奇了。
張大哥身上有著農民特有的樸實與厚道,當記者拿出攝像機和話筒時,他靦腆地搖頭笑笑,表示自己上鏡會緊張。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隨意聊天之后,張大哥面對鏡頭總算不那么緊張了,采訪也隨即開始了。
從這個勤勞樸實的中年漢子的言談舉止中,我們能清晰地感覺到他從冒著生命危險在緬甸伐木打工到回鄉種煙的思想轉變軌跡。
明光鄉與緬甸接壤,所以當地很多農民都去緬甸務工,許多人都做著伐木的工作,這是一項危險的工種,按張大哥的話說就是冒著生命危險。既然這樣,為什么不在家里種地卻還是要外出務工呢?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面對“山高水懶”、耕地分散、道路不通、水利設施缺乏、基礎設施等現實狀況,農民們只能小規模的種植一些玉米、苦蕎、向日葵等作物,經濟收入十分有限,無奈之下只好紛紛選擇外出打工,或許這也是高原山區普遍存在的現象吧。
2009年,政府和煙草部門將紅云社區規劃為新煙區,煙草公司投入大量資金修建煙水工程、機耕路、育苗大棚、烤房、農機具……,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同年,320戶煙農自發成立了烤煙合作社,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看上去靦腆樸實的張大哥居然是合作社的發起人之一,這著實讓記者一行都感到十分驚訝。
“要不是實在沒辦法,誰也不想冒著生命危險在外打工啊!”張大哥感慨地這樣說道。確實,要不是在家鄉務農收入微薄,相信每個農民都不愿意離開熟悉的土地、離開家人,到一個陌生地方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
自從回家看見一條條平整寬闊的機耕路、一個個隨時能引水灌溉的水龍頭、一排排擺放整齊的農機具之后,張大哥的想法就變了,他堅信留在家鄉也能有好的發展。于是他積極動員鄉里鄉親,發動大家在煙草公司的指導下成立合作社。
事實證明,張大哥的眼光是很有遠見的。合作社成立之后,在合作社引導的土地置換下,張大哥一家種了三百畝地,由于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扎把各個環節都有專業化服務隊,在服務隊的幫助下,他們一家三口勞動力就能種上三百畝地,而且經濟收入大大增加,不僅蓋起了小樓房,還開上了小轎車,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一個良好典型的帶動作用是無窮的,在親眼目睹張大哥加入合作社以來的巨大變化之后,鄉親們紛紛要求加入合作社。而且今年外出打工人員大大減少,社員們不離土不離鄉就能有穩定的收入,一個個都干勁十足。
張大哥只不過是合作社里的一名普通煙農,他的經歷卻折射出了許許多多個山區煙農在合作社的幫助下走上的勤勞致富道路。紅云社區也只不過是一個典型,從騰沖到保山再到整個云南,千千萬萬個合作社正以它獨特的優越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煙農加入進來,在廣袤的云南大地上落地生根,蓬勃發展。
“我打心眼里希望,我們紅云合作社能越辦越好!”采訪結束的時候,張大哥說了這樣一句肺腑之言。看著張大哥臉上堅毅激動的神情,我們也在心里默默祝愿,希望合作社的明天更加美好。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