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鄭州煙草研究院網站報道??? 云貴煙葉品質好,廣為人知;然而,近年崛起的湘西煙葉也是身價陡漲,市場前景看好。“清香淡雅、香氣細膩、配伍性強”的湘西山地特色煙葉,已成為“白沙”、“芙蓉王”、“雙喜”、“中華”、“利群”等知名卷煙品牌的重要原料,并受到國際煙草巨頭菲莫公司青睞——
湘西,地處云貴高原的余脈武陵山區。
這里,山水相間,風光秀麗,生態環境優良。
這里,光、熱、水、土皆適宜煙葉生長,是全國煙草種植區劃中上好區域。因自然條件優越,湘西歷來就有種煙的傳統,早在明朝萬歷年間就開始種植曬紅煙,烤煙生產則始于上世紀60年代初。
山水得天獨厚,按理,湘西煙葉早應是卷煙企業的“香餑餑”。但生產烤煙40年間,湘西煙葉并不“搶手”,產量最低年份僅十五六萬擔,也未能像云貴煙葉那樣變成煙農致富的“金葉”。
歸根到底還是種植與烤煙技術不過關。
痛定思痛,近年湘西煙葉生產逐步走上標準化之路,從分散種植、粗放管理,步入規模種植、科學管理軌道,煙葉質量大幅提升。富有山地煙葉特色的湘西煙葉,開始香飄省內外,成為“白沙”、“芙蓉王”、“雙喜”、“中華”、“利群”等知名卷煙品牌的重要原料,并受到國際煙草巨頭菲莫公司的青睞。
初夏時節,來到湘西煙葉生產區,放眼四望,一丘丘高標準煙田蔚然相連,一條條平坦的水泥路通村入戶,一塊塊標準化生產技術指導牌靜立田間地頭,溝成網、渠相通……一幅現代煙草農業的圖景,生動地呈現在眼前。
構筑標準,煙葉生產有章可循。
5月24日,在湖南煙草系統“科技活動周”湘西主場——永順縣芙蓉鎮保坪村,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咨詢在此舉行。來自中國煙草學會、湖南省煙草專賣局、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湖南農業大學的專家教授,與煙農面對面,解答生產中的難題。
咨詢臺前,煙農絡繹不絕,從田間管理、煙苗移栽到分級扎把、煙葉烘烤等,專家們耐心細致地一一作答。煙農孔祥明早早來到咨詢地點,向專家請教他家的煙苗種下去為何遲遲不發根。帶著專家的建議,他滿意地離開了。
從2008年開始,湘西積極推進煙葉標準化生產。作為“第六批國家級煙葉標準化生產示范區”,湘西自治州在短短4年內,將煙葉生產的標準化規程,從紙上深深地植入了煙農心中。
2008年,湘西自治州發布實施烤煙生產綜合標準體系,共制訂標準105項,其中,引用國家和行業標準39項,涵蓋了煙葉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
然而,標準化生產在推廣之初,并不順暢。
湘西煙葉生產逐步走上標準化道路
最大的阻力就是種植密度。過去,煙農按傳統種植煙葉的株距為0.8米,每畝為700至800株,有的甚至每畝只種500至600株,這樣收獲的煙葉又大又厚,煙農誤以為這樣的煙葉更好賣。
而標準化生產,要求每畝種植密度達到1100至1200株。縮短株距導致下部煙葉長不長,產量不會上升,工作量卻大大增加。因此,不少煙農有抵制情緒。于是,煙草工作站的技術人員耐心地坐在田邊與煙農談心,仔細分析煙葉質量與市場競爭力的關系,細致地做煙農思想工作。慢慢地,煙農開始接受標準化種植,最終對標準化心服口服。
湘西自治州還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班、開現場會、舉辦電視講座、印發技術資料、發布生產技術短信等多種方式,把煙葉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到每位分管煙葉工作的干部、技術員和廣大煙農。湘西州煙草公司副經理周米良介紹說,2008年至今,全州共培訓干部、技術員1.75萬人次,培訓煙農29.6萬人次。
如今,按照標準組織煙葉生產、經營管理,已成為煙農自覺行為。永順縣芙蓉煙草站站長鄭瑞華說,煙農種煙已經克服了過去重產量、輕質量,重產值、輕標準的傳統觀念,能自覺按照技術標準進行煙葉生產、采收烘烤和分級扎把。
基礎建設,夯實標準化生產基石。
為夯實標準化建設基石,湘西各煙區將標準化生產與煙葉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工業企業、商業企業、政府部門三方攜手,把解決煙農用水難、用電難、行路難、機耕難、烤煙難等“七難”作為頭等大事,全面開展以煙水配套工程、機耕路、密集型烤房等項目為主的煙基建設。
在永順縣芙蓉鎮保坪煙葉烘烤工場,由湘西州煙草公司自行研制的密集型烤房,讓人領略到現代農業生產的迷人魅力。數十個智能烤房連成一片,每房可烤20畝煙。
據統計,湘西自治州已建成煙水工程項目1139個,高標準配套基本煙田37萬畝,使3.38萬戶農戶直接受益;新建密集型烤房12476座、烘烤工場9個,新建溫室育苗大棚64座,建成標準化煙草工作站11個。同時,還大力發展農用機械,3年共補貼購置農機2785多臺(套);建立防災減災體系,布設多門高炮、火箭炮,構成防雹增雨系統,降低自然災害影響,為標準化生產提供基礎保障。
湘西自治州把煙葉標準化示范區建設與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相結合,在示范區實行“五統一”,即規劃統一定、技術統一管、煙苗統一育、物資統一供、設施統一建。2008年以來,全州烤煙種子、肥料、地膜的統供率達100%,農藥統供率達90%。
湘西州還積極探索煙葉生產組織新模式,開展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目前,全州實現100%集約化育苗,組建了7個煙葉綜合服務社,建立了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5個方面129支專業化服務隊伍……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推進,促進了煙葉生產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實現了煙葉生產減工降本、提質增效。
看得見的“效益”
煙葉標準化生產,提升了煙葉質量,湘西山地煙葉特色進一步顯現。
標準化生產,使湘西煙葉等級程度明顯提高。專家介紹,標準化生產有效提升了上中等煙比例,降低了煙堿含量。經測算,實施標準化生產后,煙葉上中等煙比例達到88.24%,比實施標準化之前提高9.35個百分點。
煙葉等級提升,讓湘西煙葉競爭力進一步增強,銷售市場不斷拓寬。2008年,湘西煙葉主要調給湖南、廣東、陜西、川渝等4家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增加了上海煙草(集團)公司和浙江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湖南中煙國產“萬寶路”原料開發項目又落戶湘西。如今,“清香淡雅、香氣細膩、配伍性強”的湘西山地特色煙葉,已成為國內外名牌卷煙青睞的重要原料。
煙葉標準化生產讓煙農嘗到了甜頭。據統計,4年來,湘西自治州累計推廣煙葉標準化生產面積64.61萬畝,煙葉平均畝產量為142.70千克,比示范前增加23.67千克;畝產值2178.91元,增加836.71元;收購均價15.25元每千克,提高3.95元每千克。累計為煙農增收5.41億元,為地方財政增收1.01億元。
伴隨著煙葉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湘西煙葉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項目實施前的2007年,全州烤煙種植面積為15.60萬畝,收購量為33.24萬擔;2011年烤煙種植面積達19.85萬畝,收購煙葉58.60萬擔;2012年種植面積為26萬畝,預計可收購70萬擔。
鄭瑞華介紹:“今年中上等煙葉收購價格上浮20%,每畝產值將增加500至600元,煙農種煙積極性前所未有。”
王富軍是永順縣保坪村的一名煙農,1997年他第一次種煙,當時沒什么章法和規矩,加上是土辦法烘烤,煙葉質量總是過不了關,也賣不上價。首次種煙失敗后,直到2005年才敢再次嘗試。“現在好了,煙草公司搞標準化生產,烤煙有智能烤房,育苗有育苗大棚,種煙的每個環節都有標準,實在忙不過來還可以請專業化服務隊。種煙遠沒過去那么累了。” 他發自肺腑地說。
2005年,他家種5畝煙葉,一家3口累得夠嗆;現在,他家種了15畝煙葉,除煙葉采摘時節請兩個工外,都是自家人干,比原來還輕松。由于按照標準搞生產,種出來的煙葉質量好,收入也比以前高,一畝可以高出500多塊。王富軍家去年凈收入達5萬余元,他掰著手指說:“算來算去,種煙葉才是最快最穩的致富路。”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