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草在線據《三峽晚報》報道???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湖北省秭歸縣磨坪鄉煙葉生產就聲譽遠播。因為土壤、氣候環境適宜種煙,因此種煙歷史久遠。磨坪鄉也因煙一度輝煌過,種煙面積最高峰達到了9000畝,磨坪號稱萬畝煙葉鄉鎮。進入2007年2008年前后,磨坪的煙葉開始走下坡路。因為結構的調整,板栗、核桃的發展,產業的轉向。尤其是大部分勞力外出務工,老人、兒童留守造成勞力的缺失,煙葉面積狂減到3000畝。在發展與沒落的分水嶺,秭歸縣金圣煙葉生產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適時誕生,聯合社以四個專業社為依托,實施大戶種植、組織了26人的服務隊伍,推行了全程機械化,從育苗到工廠式烘干的“保姆式”服務模式,讓煙農徹底從高強度的勞動中脫離出來,為煙葉產業撐起了一片天,制造了社員“生產在家、服務在社、輕松賺錢”的新格局,合作社的新生演繹了“秭歸煙葉起死回生記”。
在海拔1100米的高山上,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那里,家家戶戶都以種植煙葉為主產業,烤煙成為了當地農民的最主要的經濟來源。這就是烤煙大鄉秭歸縣磨坪鄉。
“原來種煙我怕體力跟不上、技術跟不上,勞動一年打水漂,搞的連糧食都沒有吃的,現在有了合作社的專業服務與指導,收入也就有了保障,種煙成了我們高山農民的希望。我一個70歲的老頭兒,每年種煙還能輕松的掙個3萬多元,像我這樣瀟灑的農民在其他地方不多吧?哈哈哈。種煙讓我和老伴兒的生活有了保障,我也不愿意為養老的事給子女增加負擔,我活著才有價值,我會一直種下去,爬不動了就用嘴種啊。”年過70歲、一副樂天派性格快人快語的田延生老人談及合作社服務煙葉種植的事就喜形于色、津津樂道。
秭歸縣煙草專賣局副局長許華強告訴記者,2008年磨坪鄉因勞力的缺失,煙葉面積下滑到只有區區4000余畝,今年卻飆升到近8000畝。那么,是什么魔力推進了煙葉發展的?農民又是如何從煙葉種植上獲得笑臉的?合作社籠絡社員的秘笈在哪里呢?8月20日,記者專門驅車從宜昌城區前往秭歸縣磨坪鄉進行了采訪調查。
“一鄉一葉”全覆蓋的秘密
8月20日傍晚,歷經5個小時的車程,記者在晚上9點終于到了海拔1100米的磨坪鄉。盡管正值8月酷暑,一下車,還是明顯地感覺了海拔帶來的溫差,這樣的溫差完全不適合種糧食。
磨坪鄉政府鄉長王革當晚就接受了記者采訪:種糧確實不是磨坪鄉的強項,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煙葉成為了磨坪鄉的第一支柱產業。
王革說,早在80年,磨坪鄉就開始種植煙葉。由于規模小,技術粗獷,沒有形成什么氣候。進入2000年后,磨坪鄉98%的農民實行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整鄉推進煙葉,高峰時期形成了萬畝規模。2008年隨著勞力的轉移,大部分青壯年對農業缺乏激情,紛紛進城務工。一度時期煙葉下降到4000余畝的歷史新低。2009年秭歸縣煙草局在磨坪鄉磨坪村開始組建煙葉生產綜合服務社,經過不斷總結、探索,全面推進合作社建設,目前已經形成了分站成立聯合社,種煙大村成立合作社的架構,合作社的服務已經覆蓋整個煙區,所有煙農,大力推行土地流轉、規模種植,全程提供從種到收、到烘干的服務,解決了勞力不足、技術覆蓋盲區、質量不穩定、收入不確定的尷尬。尤其是讓大量閑置的土地“再就業”,讓合作聯合社讓磨坪鄉的煙葉產業起死回生。
合作社有什么魔咒?為什么要發展煙葉而不是其它產業呢?
秭歸縣金圣煙葉合作聯社理事長樊啟富解釋:由于磨坪鄉平均海拔高、水稻產量每畝最高只有400公斤,除去成本與投資可能賠進不少。種植玉米產量可以達到每畝500公斤,土豆產量也十分樂觀,但是野豬出沒頻繁,在玉米與土豆的成熟期野豬對玉米造成了毀滅性損失,農民苦不堪言。發展核桃周期漫長,茶葉最易遭遇凍害,種植蔬菜離市場太遠,往返一次要花掉一天時間不說,僅來往的路費也讓微薄的利潤消失殆盡。全鄉村民為生存犯了愁。就在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局面下。秭歸縣煙草局根據科學的考察之后大膽鼓勵群眾種植煙葉,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是科學的。磨坪鄉的平均海拔為1100米,而煙葉喜歡也適宜在海拔800米到1400米的地區生長。
隨著農村勞力的老化,山上的搬進平地,平地的搬進集鎮,集鎮的住進了城市進程的加快,青年勞力的大量轉移,土地大量拋荒與閑置,針對種煙后繼無人的狀況。秭歸縣煙草局組建的煙葉專業聯合社,催生了新的服務方式徹底緩解了種煙難題。
以村(片區)為輻射半徑分別成立了葉興煙葉合作社、護農煙葉合作社、金葉煙葉合作社。同時以四個專業合作社為成員成立了秭歸縣金圣煙葉生產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社員總數664戶,占煙農總數的96%,入股資金20.93萬元,每年生產烤煙3萬擔。一個鄉鎮一個產業在磨坪鄉已經形成。
合作社讓煙農重拾信心
農業產業是脆弱的產業,存在著諸多風險。老百姓是現實主義者,種煙遭遇冰雹等自然災害沒有收入保障怎么辦?不能捆著肚子不吃飯吧!
磨坪鄉的老百姓也不是圣人,這些顧慮也不是沒有道理。過去種糧是辛苦,6月到9月三個月,老百姓不得不一整夜一整夜地拿著水桶、木棍、用鞭炮、敲鑼在田里守著,就怕野豬把這一年的收成給毀了,但是種煙也有許多人由于技術上的失誤帶來滅頂之災。這些因素的制約也是煙葉種植面積下降的主因。
在沒有成立合作社以前,盡管技術普及也有專人負責,畢竟服務面積大,技術人員少,在服務上存在顧此失彼的狀況。磨坪村三組的田延龍即是活生生的例子。田延龍說:我清楚記得92年的時候,煙葉高速發展,部分農民開始種烤煙,我就是這批人其中的一個。為了種好煙,烤好煙,田延龍可是付出了大代價,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不知道哭了多少遍”。
我記得我哭的最慘的有兩回。一回是剛開始種煙那會,由于大家普遍對科技的思想意識跟不上,培訓也沒有跟上,不像現在有了合作社技術員三天兩頭給我做指導。因此種煙上存在著很多誤區。把種煙當糧食服侍,當時也沒人給我指導,只能邊種邊摸索,靠自己的感覺,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我理所當然的以為,種煙也跟種莊稼一樣,秧好一季谷,苗壯大豐收。錯誤的認為煙葉長的越肥越大越好。也是像現在一樣的八、九月份,看到地里的煙葉長的一人多深枝葉茂盛的,真是打從心眼兒里高興。哪知道,恰恰是因為葉子太大,烤出來的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煙草部門根本不收這種廢煙。第二回是由于自己不了解土壤肥力,施肥的時候不注意把氮肥施得過多,導致煙葉變黑,烤出來的煙也是一片黑。那一次,我背著老婆一個人在地里哭了好久,一年的收入就這么沒了啊。第三回是96年的時候,所謂吃一次虧學一次乖,在種煙技術上沒什么問題了,但烤煙的時候又出大簍子了,自家的烤煙棚根本容不下如此多的煙葉,是曬不了也烤不了,活活倒掉了四五坑的煙,一坑就是1000多塊錢啊。
現在有了合作社,每年進行統一的技術培訓,在生產、管理、植保、烘烤、分級等多項培訓的基礎上,讓我們自己在掌握了技術的同時,還有技術人員隔三差五上門進行免費的輔導。現在從育苗、烤煙都是工廠化,即便烤煙家里來不及,也可以運到烤煙工廠去烘干。讓我們煙農種煙感到輕松。失誤杜絕了、損失沒有了,收入每年呈上漲趨勢,是合作社的技術保障體系讓我們種煙信心十足,更多的人因為種煙只要交通便利的全部住上了樓房,這很有成就感呢。
專業種煙人走俏磨坪鄉
煙葉種植是一項技術活兒很全面的行業,從育苗到管理到最后的烘烤、分級、交售,都有各自的講究與專業的技術指標,絲毫馬虎不得,優質就是高價,劣質就是拒收。為了讓農民更加放心大膽的種植煙葉,為了解決種煙勞動強度大的問題,更為了讓煙農提高煙葉收入,合作聯合社要求80%的煙農對煙田種植綠肥改善土壤肥力,然后對所有的煙田進行測土。分析土壤結構,依據肥力確定配方施肥實行科學種煙全覆蓋。
煙草部門為合作社投資50多萬元購回了拔桿機、耕田機、起壟機、覆膜機、播種機、移栽機、烘烤機。還專門成立了6個專業服務隊,從業人員達到了321人,主要提供育苗、機耕、植保、烘烤等四項服務。
這個專業服務是為解決農村勞力缺失、勞動強度大、化解技術難題誕生的。這些專業的服務人員,提供全程的服務。電話一打,服務隊能定時搞定。目前磨坪鄉因勞動力大量的轉移,大戶種煙成了一種趨勢,50畝以上的大戶達到了27戶,向偉民一個人就種煙278畝,如果沒有專業服務隊的機械化作業,那他一個人除非有孫悟空的本事,向偉民種煙的事跡被秭歸縣煙草局副局長許華強這樣評價:返鄉務農的帶頭人、家庭農場的示范戶、土地流轉的創新者。
有了專業服務隊的服務,全程機械化,解除了種煙大戶的顧慮。記者在烘烤工場見到了正在給煙葉打包的磨坪村三組的郝姣,她說:她家種煙30畝,年產干煙500多公斤,在家建21.6平方米的烤房2個,包括設備要投資4.5萬元,在家的成本是每桿1.9元,而在烘烤工場每桿1.7元。在家烤煙質量自負,在烘烤工廠完全不用自己操心,推行專業化服務的烘烤工場為煙農省了不少麻煩,她說她家每年的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日子過得很是舒坦。
其實早在2009年,聯合社成立之前,就有了煙葉綜合服務隊,但是都是不成氣候,粗放型的服務模式。合作社成立后,便將原來的煙葉綜合服務隊科學擴大、完善,煙農接受專業化服務,實現了”瀟瀟灑灑種煙,輕輕松松掙錢”,服務隊員通過為煙農提供專業化服務,實現了“出門就打工,打工不出門”,做到了煙農和服務隊員的“雙贏”。
合作社四專服務的詮釋
那么,服務隊是如何進行服務,專家們又是如何幫你來種煙的呢?合作社有四專服務,推動產業的快速升級。
專業化育苗:育苗是技術活,過去失敗的教訓往往是無法解決育苗問題,為了徹徹底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