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石林消息 經過近70余天的緊張施工,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縣長湖鎮、圭山鎮,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不再是石頭遍地、形態萬千的土地,而是整片整片起伏和緩、適宜大型機械耕作土壤疏松的農田。這幾天,五萬畝土地整理的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接近項目尾聲,再一次陪同記者來到項目區,不由想起先后幾次陪同記者采訪這個項目時聽“他們”說起的一些話、一些事。
“要不也來我的地里幫我取取石頭?”
記得第一次到石林了解這個項目時,項目才剛剛啟動,我們對這個項目的初步印象,來自于石林分公司分管烤煙生產的副經理朱艷梅的介紹。
一個“難”字,是朱艷梅口中對項目的感受,難在哪里?最難在農戶。她告訴我們,在石林這樣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區,農戶們文化水平不高,對新事物接受程度也低,土地整理就是這樣的新事物之一,而土地又是農戶們的命根子,就更是非常重視。因此整理之初不免有很多問題阻礙著項目的開展。有的農民要求把原來土地的位置、面積先做上標記,才同意進行整理;有的擔心土地整理挖出來的表土由于風吹或者運輸的損耗,會讓自己地里肥力好的土壤變少,不愿意配合。由于這些問題,項目剛開始,像長湖鎮第八標段等的工程進展緩慢。
“但是要讓農業有發展,不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種植不行,不實施土地整理不行。”為此,煙草人和石林縣政府相關工作人員一起,在項目開始前和整理之初,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集中解決好這個問題。挨家挨戶征求農戶的意見,細致地向農戶做好解釋,做到政策公開透明、尊重農戶的意愿,同時引進湖北恩施土地整理的有益經驗,讓一個單位片區內農戶參與整理的耕地面積同增同減,以此消除了很多農戶的憂慮。
“為了讓老百姓滿意、讓煙農得實惠,我們還在項目配套上下功夫,比如在機耕路的修建中專門留出機械作業道,方便農戶們機械操作。”朱艷梅還告訴我們,“去年石林縣有120畝煙田被山洪淹了,現在我們配套修建了排澇溝和水窖,盡量避免農戶的損失,受到了他們的歡迎。”
兩個月過去了,項目的推進有序而順利。現在再問依然陪同記者在采訪的朱艷梅,她笑著告訴我們:“現在‘石林項目’已經得到了農戶們的普遍理解和認同。有時在地里,還會有農戶主動來找我說‘你們的機械那么方便,要不也來我的地里幫我取取石頭?’”
“工程又苦又累,但我們還是按照標準堅持下來了。”
這一次是在第三標段圭山鎮尾乍黑村小組的施工現場,查看整理情況。只見在上千畝的工地上,幾臺裝載機、推土機轟鳴著推土、裝車,工人們在忙著建排澇溝,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除了靠近山丘邊緣的石頭還有機械正在作業,現在的地里已經完全見不到石頭了。回憶起整個施工過程,在現場的張睿告訴我們:“整個項目工程量很大,地形又很復雜。這里的土地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石頭非常多,同樣是土地整理,比起平原地區或者山區其他地方,難度和工程量都要大出許多。”
張睿是石林分公司的員工,同時也是為了這個五萬畝土地整理項目專門成立的工程建設項目管理局的工程技術組成員之一,從項目開工以來,就幾乎天天都撲到了工地上,連春節也只休息了三天,用他的話來說,這是為了“爭分奪秒,不違農時”,好讓項目早日完工。
從張睿那里我們聽說,項目剛開始的時候,有幾個標段的地里石頭特別的多,有一次為了取一塊石頭,一連挖壞了四臺挖機。
張睿還告訴我們,這里的土地整理,一般的石頭還好,最怕遇到“石芽”,就是那種從地表看就是一個很小的個石尖兒,但是挖開一點就會發現,下面的石頭連成一大片,根本取不出來。遇到這樣的情況,為了保障以后的機械化操作,施工人員還是必須按照土層所需要的厚度標準把相應的石頭挖出來。
如此多的困難,在這短短的兩個多月的時間里,被張睿還有所有的施工人員、技術人員一起全部克服了。“工程又苦又累,但我們還是按照標準堅持下來了。” 說,“以前農戶們在這塊地上種田,如果用拖拉機來理墑走不了三步就會遇到石頭,得把拖拉機的犁頭抬起來繞過去,要是沒注意,一不小心犁頭就斷了,以后這種情況就不會再有啦!”說完張睿滿足地笑了。
在采訪中,我們聽到張睿和其他在現場的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之間互相開玩笑,因為渾身上下沾滿了土,他們都戲稱對方為“兵馬俑”,看著這些風塵仆仆的“兵馬俑”們為“石林項目”忙碌,我們不由心里覺得格外踏實。
“能人從土地里面下功夫!”
陪記者來采訪石林長湖鎮舍色村委會的煙農畢有和本來是圍繞別的選題,但是沒想到一聽是煙草的采訪,畢有和上來就豎起了大拇指說“你們的土地整理好呀!我們的地都不一樣了!”
畢有和告訴了我們一個他的親身經歷,“前年我家的牛在地里耕地,被一塊尖石頭刺進腳掌里,后來是12個人一起,折騰了半天好不容易才把石頭弄出來!現在不一樣啦,路都修到了田邊上,石頭也都掏出來啦!”
從畢有和口中我們得知,石林這里居住的農戶幾乎都是彝族撒尼人,與其他地方煙農流失,外出打工的情況不同,這里的撒尼人因為不會漢語,都不愿意出去打工,而且烤煙種植可以說是這個地區絕大多數農戶唯一的經濟來源,一年到頭,家里孩子上學、老人生病、購買物資全都看這一年種煙的收成。用畢有和的話說,每天唱唱歌、跳跳舞、再種種煙,就是他們的生活。
問起畢有和種煙的經歷,他說:“我們從小幫著家里長輩們栽煙、理煙、賣煙,現在自己也栽煙、理煙、賣煙,靠著種煙家里的日子越過越好了,靠種煙的收入三年前我家就蓋了房子,我還聽說西街口鎮的格渣村,去年交完煙,村里一天就新購了20多輛微型車,我們這邊各村消費習慣不一樣,他們村買車,我們村的大家都蓋房!”畢有和越說越起勁,“這幾年每年煙都在提價,煙草給我們的補助也越來越多,去年我平均一畝煙能賣4000多塊錢。話說回來,我們種煙,要靠天,還要靠你們,這幾年靠天有點靠不住了,還好有你們!”
采訪畢有和那天,恰逢他們村里搞活動,男的聚在一起斗牛,女的則聚在一起唱歌,畢有和是村里的文藝骨干,采訪結束他還要登臺去做活動的主持人。看到我們對“斗牛”頗為好奇,畢有和還跟我們開玩笑:“等過幾天土地整理好了,我們就用不上牛耕地了,可以當寵物用來斗牛啦!”
離開前記者夸贊說畢有和真算是村里的能人,他只低頭笑笑說“能人從土地里面下功夫!” 看著畢有和謙虛的微笑,我們感到的是做好土地整理、更加服務好煙農的強烈動力。
都說“山石觀天下、風情醉國人”說的是石林的美景,幾次陪同采訪“石林項目”,幾次真正來到石林,如今當我們乘車沿著項目區近20公里綿延不盡的土地連片一路走來時,確是真的感受到了一股“沉醉”的意味。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