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新華網報道
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六塘鄉大塘村的農民在搶抓農時,發展煙草特色農業產業。
重慶“兩翼”地區是重慶煙葉種植的“主陣地”,種煙區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地帶,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導致煙農耕作耗時耗力。烤煙種植一直是廣大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頂梁柱”,尤其是在較為偏遠的“兩翼”地區。對此,國家煙草專賣局在投入16億元開展重慶煙區基礎設施建設“煙草惠民工程”的基礎上,今年4月再次追加5億煙區道路建設資金、3億煙草水源工程項目資金,并大面積開展土地整治,力求最大化地為煙農提供“方便”,助推重慶“兩翼”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條條“惠民路” 溫暖千萬家
來到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正是煙苗移栽的時節,記者看到這里道路通暢,不時有車輛來往,田間地頭的小路也是水泥路面,不少農民開著摩托車將煙苗運到自家土地旁進行移栽。石柱縣煙草專賣局局長李偉介紹,“以前運煙苗都是靠人工背,從育苗基地到地里路途遙遠不說,遇到下雨泥巴路面走起來十分吃力。道路建好了,貨車一次就可以運很多煙苗出去,方便又快捷。”
據了解,石柱縣暢通道路建設主要規劃在“煙葉主產區、煙葉潛力產區”,煙草行業投入資金5400萬元,將建設煙區暢通道路180公里,涉及全縣12個種煙鄉鎮,22個行政村,共計26條。
“要想富,先修路。”一直以來,石柱縣盤龍村的村民們都夢想著家門口蜿蜒盤旋的山路能變成平整結實的公路,無論是春耕秋收、種煙運煙,還是生活出行,都能夠更加方便。盤龍村所在的中益鄉有1500畝煙田,多年來,村里的道路坑洼不平、狹窄難行,給村民種煙、出行等都帶來了極大不便,也影響了當地烤煙的發展。由于收購站點的整合,當地煙農要將煙交到較遠的臥龍收購點,一條“惠民路”應運而生。
“過去種煙基本靠人,運煙基本靠背,十分不方便。”種了十幾年煙的盤龍村煙農鄒國忠說:“現在‘惠民路’修到我們家門口來了,實現了我們祖祖輩輩的夢想,全村人都拍手叫好!”
道路暢通惠及的不僅是煙農,更是整個鄉鎮的百姓。在石柱縣龍池村大河組,50多歲的鰲孟云兩口子住在沒通電的山上,偶爾采些野菜下山賣了換取生活用品,老兩口平時煤油都舍不得點,只能搜集松油照明。如果單為了這一戶人家搭建基站通電到山上,至少需要50萬元,自從煙草行業修建了“惠民路”,老兩口就可以常常下山,比從前省力得多。
既要保證工程建設的進度,又要防止出現“一年建、二年補、三年丟、四年變成大水溝”的豆腐渣工程,石柱縣煙草專賣局與縣交委成立了質量監督小組,帶著尺子、十字鍬、相機等工具到現場測量監管。村民們也常常自發來到施工現場檢查,他們說:“這是給我們修的路,肯定要看著好好修!”
一條條“惠民路”繞著煙區盤旋而上,當地居民自發為它們命名為“二環路、三環路”。每當有人問路的時候,村民們總是大手一揮:“順著三環路上去,就在山頂上!”
土地整治助煙農減工降本
烤煙種植一般在海拔1000米以上區域,山地陡峭不平且常常夾有頁巖和砂巖,成層現象明顯,導致許多煙農無法進行機械化操作。每到種煙時節,煙農們都得雇很多人幫著耕地,平均每人每天要100來元工錢,還得管飯,種植面積較大的煙農每年算下來至少要幾千元的用工開支。為了方便煙農耕作,提高土壤質量,“煙草惠民工程”投入資金為農民進行大面積土地整治。
在彭水縣潤溪基地單元,記者看到,昔日的亂石坡已被成片的平整土地替代,形成了“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管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的格局。
彭水縣種植烤煙23年的煙農秦忠睦告訴記者,他今年種了60畝烤煙,土地整治后全是采用微耕機提梗機等進行機械化耕作,自己和妻子兩人就種完了。問及土地整治有沒有壞處,他說,“翻土時下面的很多石頭都被挖起來了,碰到石頭要彎下腰揀出來,但也就最初這一兩年,以后就方便了。”
烤煙是彭水縣的支柱產業之一,去年全縣收購優化結構后煙葉35.04萬擔,占重慶全市煙葉收購量的五分之一以上。烤煙種植要求土壤結構良好、砂粘適中,彭水縣近年某些地塊土壤酸化,烤煙根莖病害嚴重,部分地塊作物大片死亡。對此,彭水縣煙草分公司專門租了200多畝地進行試驗,聘請了西南大學、重慶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知名院校的專家組成研究小組,力求找到病因并解決問題。
據了解,重慶“煙草惠民工程”計劃實施土地整治32500畝,現已完工23399畝,并配套2589臺農機具,全面推進烤煙生產全程機械化。
基礎設施建設為煙農鋪就致富路
此外,標準化育苗基地建設為煙農規模化煙葉種植帶來了可能性。記者在彭水潤溪基地白果村一個育苗基地內看到,大棚內控溫設施一應俱全,專業技術員不時的巡回檢查,確保育苗的順利培育。基地負責人介紹,育苗的全過程都有標準化、專業化操作流程,能確保煙農拿到好的煙苗,降低成本,保證收益。
而烤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也為煙農減工降本提供了便利。過去,提到種煙,彭水縣資深煙農王茂只有一個字“累”,育苗、移栽、田間管理,再加上烘烤、分級,一畝地每年平均用工40人。如今,煙草行業為煙農提供專業標準化育苗、專業烘烤,還給他們配備了技術人員,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其中僅專業化烘烤就能為老王節約三分之一的用工,大大降低了成本。
“有時農民種了烤煙,在烘烤時一個不小心烤青、烤黑、烤紅,幾個月的辛苦就白費了。現在,專業人員在大棚培育煙苗,煙農只用移栽到地里就行,收獲之后,煙葉編好桿送進‘傻瓜式烤房’,通過自控設備把溫度濕度設置好,就再也不用擔心其他事情。”彭水縣六塘鄉鄉長譚友奇介紹說。
石柱縣煙農付本北告訴記者,自己84年開始種烤煙,以前年收入最多就幾千元,當地大部分農民都選擇了種玉米。他去年種了50畝烤煙,毛利就將近20萬,在當地居民中算是“高收入者”了。“種煙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日子漸漸富起來了,現在許多人都想來種煙。我們五兄弟,我付本北,哥哥付本東、付本南、付本西,弟弟付本中,全都是煙農。”
?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