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網報道 在云南,運用“膜下小苗移栽技術”培育的煙苗正茁壯生長。
余硯碧的辦公桌上擺滿了各種技術方案和資料。身為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科技處處長,她近期的工作日程排得滿滿當當。
不久前,余硯碧剛剛從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駐點抗旱回到昆明。眼下,她正忙著組織煙葉科技專家對“烤煙膜下小苗移栽”的抗旱功效進行深入研究。
“膜下小苗移栽”,是2013年云南省局(公司)重點推廣的一項煙葉生產技術。
5月13日,在余硯碧的辦公室里,聊起這項技術,她拿出自己下鄉時拍攝的移栽現場照片展示給記者:“傳統做法一般采用膜上移栽,先覆膜后栽煙;而這項技術的特點是膜下移栽,先栽煙后覆膜。”
“膜上”、“膜下”,一字之差,效果截然不同。余硯碧說,膜下移栽有諸多優點:一是縮短苗床期,節省育苗成本;二是耐旱節水,減少人力物力投入;三是早生快發,降低煙苗病毒病發病率。
更為重要的是,由于采用這項技術,一些旱情特別嚴重、往年栽煙總是“拖沓”的地區,2013年也都提前完成了移栽任務。從全省看,烤煙移栽4月初啟動,5月10日已全部結束,比去年提前了5天。
“小調整解決生產上的大問題?!庇喑幈陶f,這樣一項讓煙農叫好、煙草部門省心的好技術,起源并非在實驗室,而在田間。
5月20日,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壩鎮,田里的煙苗已半膝多高,綠油油甚是喜人。這個被譽為“滇南第一大壩子”的地方,即是云南煙區最早運用“膜下小苗移栽技術”進行抗旱的地區。
“蒙自地雖好,可惜老天不眷顧?!痹诓輭捂傄惶師熖锱?#xff0c;蒙自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副經理周黎向記者講述了這項技術用于抗旱的過程——
2008年春,蒙自滴雨未下,干旱已成常態。4月初的一天,草壩煙站一位工作人員走在下鄉的路上,眉頭緊鎖。沒幾天烤煙就要移栽了,他正為水發愁。
路過一處西瓜地,他無意中看到薄膜覆蓋下的小瓜苗長勢良好。那嫩綠的葉子,一下子觸動了他:“烤煙也有膜內栽種——‘膜下小苗移栽’。這么旱的天,瓜苗可以長得這么好,煙苗抗旱是不是也可以用這項技術?”
回到煙站,他興奮地將這一發現報告給站長。站長一聽也來了精神,隨即向分管煙葉生產的周黎作了匯報。
周黎本來就是搞技術出身,在煙葉生產戰線摸爬滾打了多年,憑直覺,她覺得這事“有門兒”。
經過試驗,他們發現:應用膜下栽煙技術,煙苗抗旱能力強,長勢良好。這次試驗,讓周黎看到了希望?!霸谶@個過程中,我們也總結出一些問題的答案,比如煙塘要打多深、煙苗多大移栽最好、用什么樣的膜合適。”
2009年,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蒙自市局(分公司)一口氣將膜下栽種面積擴大到了2000畝,并制定了科學的試驗方案——使用不同烤煙品種,在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土壤類型下進行對比觀察。
為了讓試種煙農放心,周黎還專門向上級申請了2萬元的風險基金?!叭f一出現問題,農民不至于賠本?!?/p>
那一年,試種的煙苗全部成活,而且病害的發病率也大幅降低。省工、省錢,煙農使用此項技術的積極性一下子高漲起來。
2010年,取得紅河州煙草專賣局(公司)支持后,蒙自膜下小苗移栽面積擴大到4.5萬畝,并正式在云南省局(公司)立項研究該技術。
經過兩年多完善,2013年1月,項目順利通過云南省局(公司)驗收,并在全省全面推開。至此,這項抗旱技術已基本成熟。
“如果說,一項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充滿波折,那么從田間走向實驗室更是困難重重。”回顧技術試驗推廣過程,周黎感慨萬千。
之前,此項技術曾遭遇不少質疑和反對。有人說,它是從“土里”長出來的技術,缺少相應的理論支撐;有人說,它簡單得讓人“難以相信”,何以發揮如此大的作用?
質疑,催生斗志。那些扎根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們堅信,實踐是最公正的標尺,而“對老百姓有利”則是他們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采訪結束時,記者想起云南省局(公司)煙葉處處長杜紹明提供給記者的一組數據:2013年,全省35%的煙田采用這項技術,節水810萬立方米以上,節約資金近億元。該技術在抗旱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這,或許才是對這項技術最好的詮釋,也是對基層創新最好的獎賞。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