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網絡消息 隨著現代煙草農業發展,煙葉規模化種植水平逐年提高,中國各煙葉產區積極創新煙葉生產組織形式,認真開展合作社研究與試點應用,明確了合作社職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探索了建設模式和運行方式,取得明顯成效,建成了一批像湖南鴻運、金醇,貴州敖溪、平壩,云南紅云、子午,四川南閣、福建桔葉、湖北汪營等治理結構健全,運行管理規范,定價機制科學,盈余分配合理,煙農積極參與,服務質量好的煙農專業合作社。
打造示范 全面推進
2013年的中共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要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穩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為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煙農組織化程度,加快推進煙農專業合作社建設,3月19日,中國國家煙草專賣局印發通知,在全行業開展2013年綜合服務型煙農專業合作社行業示范社創建工作。
在中國各煙葉產區認真篩選上報的基礎上,經國家局審核,確定了云南祥云城川、貴州余慶江北、四川南閣惠民、湖南寧鄉金醇、福建建陽莒口聯友等91家煙農專業合作社為2013年擬創建的行業示范社。
此次行業示范社打造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及《國家煙草專賣局關于加快推進綜合服務型煙農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實現模式、制度、機制、拓展、創新、效益的示范效果。要通過樹立一批行業示范社建設與發展先進典型,在各煙葉產區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煙農專業合作社建設模式。
示范社的打造將按照“一基一社”的原則組建行業示范社,提高煙農入社意愿,確保煙農入社率達到80%以上。要科學設置專業服務隊,完善服務網絡,重點做好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等重點環節專業化服務,積極探索移栽、施肥、采摘、運輸等環節專業化服務。要加大扶持力度,嚴格執行行業補貼政策,規范補貼的形式和標準,多渠道、多途徑爭取扶持政策和資金,不斷創新完善扶持政策保障機制。要在以煙為主的前提下,做好行業示范社設施管護、技術推廣、物資供應和信息支撐等職能的拓展,完成造血功能,提高內生動力。
為提升行業示范社創建質量和水平,國家局將按照有完善的規章制度、有健全的治理結構、有精干的管理團隊、有配套的服務體系、有嚴格的內部管理、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的標準,制定印發《行業示范社考核評價辦法》。各產區要根據考核評價辦法,制訂考核評價細則,量化具體考核指標,逐級進行嚴格考核評價。
減工降本 提質增效
目前,綜合服務型煙農專業合作社在完善和提升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5個環節專業化服務的基礎上,積極拓展移栽、施肥、采收、運輸等環節的專業化服務,逐步形成關鍵環節的全程服務。
全程服務真正推動了“減工、降本、增效”目標的實現。湖北省恩施州汪營合作社的社員算了這樣一筆賬:合作社通過統一組織、統一服務的方式,推廣集約化經營和機械化作業,種植專業戶畝均減工13.67個;家庭農場畝均減工15.62個。按照當地工價80元/個測算,減去煙農購買專業化服務支出后(約400元),種植專業戶(15畝左右)畝均減少用工成本約694元,家庭農場(50畝以上)畝均減少用工成本約850元。
據統計,2011年,全國已建成的煙葉基地單元畝均用工24.8個,較傳統煙葉生產用工減少10個左右,種煙農民間接增收300元以上。在一些合作社建設水平較高的基地單元,畝均用工降到20個左右甚至更少。
湖北柏楊合作社育苗專業隊副隊長滕釗感慨地說:“我父親種了十幾年的煙,以前自己育苗,從每年1月份就要開始起早貪黑忙活。現在統一育苗、機耕,既輕松又花費不多,真正實現了‘減工降本’。”
目前,承擔生產服務、設施管護、技術推廣、物資配送、信息服務等多種職能的綜合服務型煙農專業合作社,全國已達1506家、入社農戶41.05萬戶。按照煙草行業的規劃,到2015年,全國要培育800個以上有完善的規章制度、有健全的治理結構、有精干的管理團隊、有配套的服務體系、有嚴格的內部管理、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六有”綜合服務型煙農專業合作社,真正實現對種煙農民的“全面覆蓋”。
“輸血”更要“造血”
綜合服務型煙農專業合作社的持續發展,僅僅依靠煙草行業的“輸血”是不夠的,還采取多種措施強化了自身的“造血”功能。
2005年以來,中國煙草行業累計投入500多億元資金,用于煙田道路、水利、烤房、機械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育苗工場、烘烤工場、農機設備等大量可經營性資產。在煙農專業合作社建立后,這些資產的使用權和收益權都被移交到合作社,為合作社在堅持“以煙為主”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多元化經營,提高設施綜合利用率,增加合作社積累,增強內生發展能力,拓寬增收渠道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市場對于云南水果和花卉的需求逐年上升,當地煙農合作社把握時機,在姚安、牟定等地積極組織農戶利用煙用基礎設施,種植除蟲菊、燈盞花等特色作物,發展腐乳加工、生豬養殖等特色產業。經濟作物的生長時間短、勞動強度低、技術易掌握,種煙農民在煙葉生產任務完成后還可以在現有的人力、物力條件下繼續種植其他經濟作物。2011年,通過發展副業,當地部分合作社成員的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
四川會理南閣煙農專業合作社通過資產返包倒租,將育苗大棚按500元/個出租給農民種植季節性蔬菜、瓜果,烤房按100元/座出租給農戶種植菌類,農機具按50~2000元/臺(套)出租給社員使用;將剩余閑置土地開辦“歡樂家庭農場”,與城市居民聯合經營種植生態作物。
貴州的煙農專業合作社則在內部搞起了“副業”。在完成自己的農活之后參與服務隊,一些社員小戶以專業隊員的身份去為種植面積大、服務需求大的“職業煙農”提供服務。在合作社內部形成市場與勞力的供需協調,既為“職業煙農”提供了穩定的勞力來源,又為種煙小戶提供了額外的經濟收入,而合作社也不用再花精力去外聘人員,可謂一舉三得。
貴州綏陽縣金農專業服務合作社的一位社員說,除了年底分紅,他看重的是合作社這種民主的組織管理方式,以及通過這種“城里人”才有的現代思維、管理和制度取得收益的自豪感。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