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銷售與市場》報道 當“互聯網+”成為國策時,傳統企業知道不做“互聯網+”不行了。然而,當真做起來,卻面臨著對“互聯網+”的天然恐懼。既然恐懼,那么一定激活人類天然的防衛意識,所以,傳統企業的“互聯網+”多數是在防衛心理下的保守做法。
保守做法,不是收益最大化,而是損失最小化。
何以恐懼?
傳統企業面對“互聯網+”,是有包袱的。這個包袱就是存量。互聯網沒做起來,別把傳統也丟了。這是恐懼“互聯網+”對傳統的沖擊。傳統企業為什么會有對“互聯網+”的恐懼?因為那些互聯網大佬的忽悠,造成了社會對互聯網的錯誤認知。
“互聯網是去中間化的”,這個認知讓傳統企業恐懼。
傳統企業是靠中間商與消費者建立聯系的,如果互聯網是去中間化的,那么“互聯網+”就意味著傳統銷售體系會受沖擊,甚至解體,而這必然遭到中間商的抵制。因此,面對去中間化,傳統企業是恐懼的。
“互聯網會擾亂價格體系”,這是傳統企業對互聯網的又一固化的認知。
既然互聯網意味著低價,那么必然擾亂價格體系,也意味著利潤空間的壓縮。而且,價格一旦降下來,漲價就幾乎不可能了。
“互聯網就意味著燒錢”,這還是對互聯網的錯誤認知。
互聯網的信息,總是與風投、燒錢等相關聯的。盡管這不是全部,但對于那些對互聯網知之甚少的人而言,這就是全部。那些沒有融資能力,燒不起錢的人,當然會恐懼。
“互聯網是不那么靠譜的事”,一個idea就能融資。對于那些扎扎實實做事的人來說,多少有些不靠譜。
“互聯網意味著顛覆和迭代”,顛覆的事,或許還好理解。對于迭代,很多人難以理解。難以理解,就有恐懼。
“電商一定是線上交易”,卻不知道只要利用互聯網,甚至利用互聯網思維進行推廣、傳播和營銷,都可以是電商。
因為恐懼,所以隔離
面對恐懼,本能的反應是逃避。然而,“互聯網+”已經成為國策,逃避得了嗎?既然逃避不了,只有隔離。我專門起了個名詞:互聯網隔離。傳統企業把互聯網像病毒一樣隔離開,避免傳染傳統領域。
互聯網與傳統怎么隔離?就是傳統與互聯網是兩套體系,各做各的。比如,另起爐灶,另組一個班子,讓你們折騰互聯網吧,只要不影響原有的銷售體系就行。折騰得好,就加大投入;折騰得不行,隨時剎車。
這是拿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競爭,既然是兩支隊伍,就意味著傳統的優勢很難嫁接,也意味著要與純互聯網企業競爭,這當然是拿劣勢與別人的優勢競爭。
在“互聯網+”還沒有成為國策時,傳統企業做電商,比如進駐天貓,基本上采取的是這種做法。對多數傳統企業,這只是應景的做法,因為電商部分畢竟很小。
然而“互聯網+”不是兩套做法加在一起,而是傳統與互聯網的有機結合。比如,傳統的線下流量轉入線上,做O2O。
恐懼何以解除?
因為無知,所以恐懼。
按說,互聯網時代,信息透明度高了,信息應該更加對稱了。然而,最重要的不是信息對稱了,而是那些掌握著話題權的互聯網大忽悠們,沒有把互聯網的真相告訴大家。比如,如果傳統企業知道互聯網企業也有一支龐大的地推隊伍,那么傳統企業就會認為原來的渠道是互聯網時代的優良資產。如果傳統企業知道電商其實是拿“去中間化”讓渠道就范,那么就不會害怕渠道沖突了。如果知道百度其實是靠打電話營銷的,那么互聯網就不那么神秘了。
都說“互聯網+”是一把手工程,這倒不假。因為最大的恐懼來自一把手,不管部下多么淡定,只要一把手恐懼,就等于整體公司在恐懼。
說實話,我曾經對互聯網也有過恐懼,后來跟蹤一些企業,參與實踐,發現互聯網不值得恐懼。
現在,當傳統企業對“互聯網+”有恐懼時,我的做法很傳統:實踐是檢驗真正的唯一標準。拿幾個市場試點一下,只要效果好,恐懼立即消除。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