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新浪新聞中心報道 “水煙筒在你雙唇的滋潤下,散發著淡淡的香甜,煙霧籠罩著你的面龐,就像云彩掠過月亮”。這首詩是18世紀浪漫主義藝術家對吸煙者的描寫。煙草,從被西班牙人發現到成為歐洲人的習慣,用了也就幾百年的時間。
隨著上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無數軍人在戰火中只能依靠煙草緩解焦慮。二戰后,煙草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廣泛的快消品之一。在德國陷入空前的通貨膨脹之時,德國人甚至還將美國進口的萬寶路牌香煙作為貨幣使用。
盡管煙草的追捧者眾多,但控制煙草的聲音也延續了許久,并逐漸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話題。數百年來,伴隨著世界各國政府、民間的相互協作與借鑒,有關這個話題的討論至今還沒有停息。
在歐洲,人們最初反對香煙的原因在今天看來多少有點好笑:由于吸煙者身邊煙霧繚繞同時味道十分難聞,像極了基督教所描述的邪惡的儀式,煙草本身也被當成魔鬼的產物。
1498年,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產生了和煙草有關的第一個案件:一名叫羅德里戈·德·杰雷茨的人因為抽煙,被安上“施行妖術”的罪名,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
到了19世紀,德國化學家波塞爾特在香煙中發現了一種名為尼古丁的生物堿。
與控煙相關的法令,在19世紀層出不窮。以法國為例:1846年,法國政府出臺了禁止在火車車廂內吸煙的法令,并專門為吸煙的乘客設立“吸煙區”;1871年,法國政府規定了禁止夜晚在哨所、崗亭內吸煙,因為這些不通風的場所吸煙會嚴重影響人的睡眠;1873年,大型宗教場所和證券交易所也被列為禁煙區了;到了1878年,巴黎塞納地區發出了當地22所學校不得吸煙的公告,該規定隨后擴大至了整個巴黎的學校。
在相關協會的努力下,19世紀末在美國愛荷華州、田納西州以及北達科他州禁止吸煙的法令陸續頒布生效;同時,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規定不得向15歲以下的少年銷售煙草,此后在加拿大的其他地區,未成年人購買煙草的年齡被限定為16歲或18歲。到了1903年,加拿大甚至以103票贊成、48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了一項全面的控煙法令,違規吸煙者將被處以不同程度的重罰,如在公共場合吸煙的,應處以5000加元罰款,這幾乎是當時一個普通加拿大公民的全部月收入。而在此后的日子里,這項法令也被其他國家廣泛的借鑒和使用。
這些禁令似乎沒起什么作用,在加拿大,煙草的銷量甚至暴漲。如在1895年,加拿大年人均消費煙草為13支,可到了1906年,年人均消費煙草量則增長到了45支。以至于美國煙草公司在加拿大的分公司在企業內刊中聲稱:“我們的工業發展從未像現在這樣繁榮昌盛,個人的發展機遇也從未像現在這樣朝氣蓬勃。”
20世紀中期,世界公共衛生健康管理者終于拿出了更多有力、可靠的科學數據,向世人發出了關于香煙的預警。1947年,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發現,習慣吸煙斗的人容易出現嘴唇和舌頭部位的癌變。一項對許多戒煙者的調查也顯示,戒煙后,那些煙民出現的舌頭、氣管和支氣管發炎等問題會逐漸消失。
隨著各類公益基金的大力投入宣傳,包括電視機的出現普及使得宣傳媒介的更新換代(畢竟此前反對吸煙的宣傳只能出現在報紙、廣播上,宣傳影響力非常有限),到了1975年12月,法國輿情調查公司的數據顯示,82%的法國人自稱已經了解了吸煙的危害;在美國、加拿大等地區,相關數據得出的結論與此相差無幾。自此,世界上對煙草危害性的宣傳已經基本成熟,控煙者對吸煙者的反攻也正式開始。
通過宣傳,美國煙草的年消費量經過20世紀70年代后,已經從每年6400億支降低至5000億支。到了1997年,美國有13個州采取了嚴格的控煙措施,在更多場合,吸煙成為了一種不文明的象征;199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決定,所有公共場合一律禁止吸煙。
加拿大在1964年通過不斷提高煙草稅等方法進一步嚴格控煙。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人似乎更習慣于通過訴訟解決控煙問題,在2015年6月,加拿大魁北克省法院判決了歷時17年的煙民集體訴訟案。起因是由于魁北克地區的數名煙民被查出肺癌后認定其所患疾病為香煙導致,而他們所吸食的3家香煙品牌在銷售煙草時并未對其告知吸煙對人體健康的風險。因此法院判定3家煙草公司需要向兩組煙民支付155億加元(約780億人民幣)的賠償金,如果煙草公司決定上訴,則必須先立即支付11.31億加元的賠償金。
法國政府也在1976年通過了首個控煙法案——威爾法案。該法案施行僅十年,法國吸煙人群的數量占比已由44%下降到38%。此后,法國政府又陸續出臺了數部控煙法律。
此外,1987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世界無煙日,并從1988年開始執行。到了1989年,世界無煙日改為每年的5月31日,因為次日是六一國際兒童節,以此希望下一代免受煙草的傷害。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