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自從2015年6月1日,號稱歷史上最嚴厲的禁煙令在北京開始實施以來,對控煙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但在爭論的過程中,輿論幾乎是一邊倒地傾向于全面控制吸煙,完全忽視了吸煙作為成年人正常嗜好的一種選擇的權利。
可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控煙之聲都是非理性的。2017年3月17日《蘭州日報》在“時評”欄目中發表徐曉兵的文章“控煙從培養有‘煙德’的煙民做起”,強調在控煙的過程中,不斷強化監管的基礎上,大力提高公眾的禁煙意識,從外力強制的控煙轉化為吸煙者自發的自覺控煙。
在控煙的問題上,社會應該提倡的是文明吸煙、理性控煙、謹慎選擇、倡導戒煙。
煙民自覺贏得尊重
作為一個有“煙德”的煙民,要提倡在公共場合、在老少婦孺多的地方不吸煙,避免二手煙對老人、孩子造成的傷害。在吸煙區保持良好的衛生環境,不亂彈煙灰,及時滅掉手中的煙蒂,不遺留任何安全隱患。在吸煙之前,有“煙德”的煙民一定要始終有一種想法提醒自己,自己吸煙是否對旁邊的人、周圍的環境造成干擾,如果是,那么就不吸,或者找個不影響別人的地方,這樣既遵循了社會公德,又尊重了別人和自己,是一個文明的煙民該做的。
控煙提醒比生硬限制有效
在控煙的時候,要照顧到各個群體的需求,提醒吸煙者選擇焦油含量更低的產品,同時提醒大家提早戒煙,抱著寬容與勸誡的心態,更多地宣傳科學、健康的生活態度,讓吸煙者自發地選擇少吸煙或者不吸煙,要學會換位思考,不是生硬地將吸煙者推向對立面,不留絲毫余地。
相互理解求得共融
實際上,吸煙者與非吸煙者只要能夠相互理解,是可以共融的,給彼此一定的空間,才能實現真正的和諧。就像評論中所說的,我們出臺“史上最嚴厲”的控煙《條例》,并非是要“消滅”煙民。因為這個目的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是無法實現的。我們強化控煙《條例》的執行力,這無非是要樹立一個底線:允許你吸煙,但是請尊重不吸煙者的權利。換句話說,就是要為數億煙民樹立了一個道德準則:吸煙可以,但請遵守“煙德”。以這樣的出發點來推進控煙工作,阻力自然會減輕很多,因為控煙并不是強迫煙民戒煙,或者對他們的吸煙行為做道德評判,而是讓他們遵守規定,不要侵害別人的健康。事實上,鼓勵做一個有“煙德”的煙民,才是當下控煙最值得探討的策略。
提倡文明吸煙,尊重他人感受,讓我們做一個“有德”的煙民。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