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家庭醫生在線報道 每年有超過500萬的人由于吸煙死亡。尋找能有效、短期的對吸煙行為及欲望進行干預的措施迫在眉睫。
據Medscape醫學新聞8月7日消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刊載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進行冥想練習2周即可有效減少吸煙并抑制吸煙欲望。
俄勒岡大學的這項研究發現,吸煙者在兩周時間內共進行5小時的“整體身心調節法”(IBMT)冥想訓練,他們的卷煙消耗量將比冥想前最多減少60%。而采用放松治療的對照組,其吸煙情況未見改善。研究帶頭人之一,德州神經影像協會理事唐一源(音)博士還提到:接受IBMT訓練的受試者,對卷煙的渴望程度也大大降低。
“冥想可以促進自我控制力,對注意力有積極的影響,且能使自我內外體驗更為廣闊。我們認為,冥想或許對解決上癮癥狀有一定幫助。”
受試者:冥想訓練的效果在干預結束后依然持續
自我控制的缺乏是藥物濫用及成癮的可能原因之一。因此,科學家試圖探索,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干預措施是否能對吸煙行為產生影響。
研究者們指出,冥想訓練已經顯示出對藥物濫用具有一定效應,但過往的研究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缺少條件控制,參與者的選擇不隨機,未評價相應生物學指標的變化等。
已有研究證明,整體身心調節法(即IBMT療法)與同等強度的放松療法相比較,可緩解壓力,激發積極情緒,提高注意力,增加自我控制力。研究者們通過隨機對照實驗對IBMT療法的效用進行了進一步考察。廣告招募的志愿者中,27名為吸煙者,33名為非吸煙者。所有受試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接受IBMT療法和放松療法。每組受試者均接受兩周的相應療法,總計時間為5小時。
實驗干預前后,所有參與者均接受一氧化碳水平的測試。同時對實驗對象的大腦進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以探索與吸煙減少有關的腦部變化機制。
腦部成像結果顯示,IBMT干預前,吸煙者腦部包括前扣帶回(ACC)和前額皮質(PFC)在內的其他區域,活動程度較非吸煙者均有減少。而2干預兩周后,腦部ACC,PFC中部及PFC額下回和腹外側活動均有增加。
在實驗第二周、第四周的隨訪中,有5名經IBMT干預后吸煙量大大減少的參與者稱,冥想訓練的效果在干預結束后依然持續。
研究者:IBMT或能有效減少吸煙行為
IBMT并非強迫參與者抑制吸煙欲望或者戒煙,而是通過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使吸煙者自主的控制欲望及吸煙行為。
研究者稱,由于其對自控力的提升作用,即使是對于那些并未主動想要戒煙的人群,IBMT都可能有效減少吸煙行為的發生。并且,IBMT對吸煙以外的其他上癮癥狀或許也有一定幫助。
研究發起人之一MichaelPosner強調說:我們還不能確定IBMT的作用能持續多久。目前的發現僅是初步的研究結果。為了使減少吸煙量的效果持續下去,或達到徹底戒煙的目的,吸煙者或許需要在很長的時間內堅持進行冥想練習。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