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導語:媒體習慣渲染煙草行業如何賺錢,但公眾是否知道,煙草行業是高稅率行業,煙草行業所賺的錢,絕大部分以稅收的方式上交國家,留給企業的利潤,只是小部分。即使如此,煙草行業仍不忘公益事業,處處捐資助學、扶貧濟困,比起一些賺了錢但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企業和賺了錢到處揮霍的敗家子企業,煙草行業的這種社會責任擔當,難道不值得提倡嗎?對此,控煙協會與大眾媒體應當辯證地看問題,煙草制品的危害,是要堅決地控制,但煙草企業的慈善公益行為,要鼓勵。
?
中國煙草總公司獲得中國綠化基金會頒發的“2011生態中國貢獻獎”又遭質疑,中國控制吸煙協會7月17日致函中國綠化基金會,建議撤銷中國煙草總公司“2011生態中國貢獻獎”。
從中國控制吸煙協會的“撤獎函”我們可以發現,控煙協會是卯足了勁,緊緊盯住了煙草行業,非要跟煙草行業對著干不可,大有要把煙草行業全方位從公眾視線抹去的態勢。吸煙危害健康是公認的事實,控煙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共識。但是,控煙不是對煙草行業進行打壓,控煙協會死掐煙草業,是對控煙的誤解。
首先,獲頒“生態中國貢獻獎”是對中國煙草總公司致力于中國綠化事業的褒獎,與科學無關,亦與道德無關。“撤獎函”只能說明中國控制吸煙協會對控煙工作的理解陷入了誤區,有矯枉過正之嫌。
從反對“煙草院士”的當選到阻擾煙草科技項目評選再到這次“撤獎函”,中國控制吸煙協會打著人類健康的旗號,揮舞著道德的大棒,一次又一次沖向煙草行業,一波接一波地掀起反對煙草行業的浪潮,不把煙草行業拉下馬誓不罷休。但是,就事論事,這次控煙協會的“撤獎函”,是其見煙必反的一貫思維淋漓盡致的體現,完全站不住腳。
無論古今中外,在公益慈善事業方面,以出資出力的額度作為獎賞尺度是個普適的規則。中國綠化基金會的基金主要來源,其中一個渠道是國內外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捐贈,也就是說,只要是合法存在的組織,都可以向該基金捐款。而這些捐款,是由中國綠化基金會使用在植樹造林、生態治理、生態保護等方面的。這意味著,捐錢越多,在這些方面的貢獻越大。據中國綠化基金會透露,中國煙草總公司2011年共捐了1億元用于促進綠化,主要用于重慶地區的造林工程;同時,自2010年起,中國煙草總公司每年捐資500萬元,設立了“金葉生態基金”,通過碳匯造林和生態扶貧的形式在內蒙古、河北、甘肅三地種植適宜當地土壤的板栗、沙棘等樹木。
控煙協會無視中國煙草所作的貢獻,一味指責煙草行業在其生產過程中如何消耗能源、污染環境、破壞自然,不應獲得“生態中國貢獻獎”的殊榮,應“將榮譽頒給真正實至名歸的企業”。認真分析一下,我們不難看出,控煙協會的這些理由很牽強。當今社會,絕大部分的生產制造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都要消耗能源,都要排放或廢渣、或廢水、或廢氣等污染物,必然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若按控煙協會所說,凡有污染排放的就不能授予“生態中國貢獻獎”,那么,什么樣的企業才是“真正實至名歸的企業”,什么樣的企業才有資格領獎?控煙協會是否要為中國綠化基金會制定評獎標準?
應該說,這次控煙協會的“撤獎函”,出擊很成功,跟隨者一大片,口誅筆伐,著實是把煙草行業批得體無完膚,煙草業也被淹沒在道德的口水中不能掙扎。所幸的是,眾多媒體當中,并非全部盲從。2012年7月20日的《中國青年報》發表題為《生態貢獻獎也食人間煙火》評論文章,為此事作了客觀的評論,可能會讓控煙協會失望。生態貢獻評獎,這本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卻被控煙協會以道德為由復雜化了;而控煙本是復雜的系列性的問題,卻又在控煙協會的慣有思維下簡單化了。同樣,對于一些媒體、網絡跟風者來說,也應反思反思,若凡事皆以道德評判,不僅是對道德的濫用,也給人以偽道德之感覺。
其次,控煙的核心工作,是通過限制消費者的吸煙行為,減少煙草使用量,從而減輕煙草對健康的危害;控煙的最終目標,是全社會沒有吸煙行為,即實現無煙社會。
控煙協會似乎要先明確:控煙是控制煙草行業的發展呢,還是限制消費者的吸食行為?本來,控煙協會應該從自己的名號中就能弄明白,控煙是控制吸煙,針對吸煙行為才是控煙重點。但從控煙協會的所作所為來看,控煙協會是重視打壓煙草行業,而輕視限制吸煙行為,所以才有一系列死掐煙草行業,欲先除之而后快的舉動。就連衛生部部長陳竺也曾說過,消除煙草危害的最好辦法就是不吸煙。說是容易,做起來還真難。作為一種合法存在的產品,卷煙等煙草產品還沒到禁止生產的地步,只要還有市場需求,就必須要設法滿足,這也是煙草企業存在的理由。否則,放棄煙草制品的合法、正當生產,放任劣質卷煙、走私卷煙的泛濫,那更是對人民健康的不負責,對國家的不負責。
控煙,起碼現階段的控煙工作,是減少煙草制品的使用,這就要從吸食需求這一源頭入手。如果吸食需求沒有減少,而去控制合法的煙草制品的生產,那么,必然會給非法生產、走私、進口提供機會。所以,控煙協會過度的打壓煙草行業,是對控煙的片面認識,是將控煙簡單化,分析其思維模式,無非是這樣的:只要中國煙草不生產卷煙了,中國的老百姓就不吸煙了。這種認識和做法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煙草制品盡管有危害,但仍合法,不像毒品,從產銷環節開始就禁止并嚴厲打擊。控煙要取得效果,要瞄準源頭,堵住源頭,沒有了需求,便沒有了生產的必要性。
正是由于中國有著龐大的吸煙群體,卷煙市場潛力巨大,也引得國外煙草企業垂涎三尺。中國煙草擔負著阻擊外國煙草入侵的重任。現在中國煙草行業仍有專賣體制的保護,將來有一天,沒有了專賣法的保護或者放開了市場準入,試問每一個中國人,能把國內卷煙市場拱手讓給外國煙企嗎?不能!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除非中國完全沒有卷煙消費者,否則,國家要鼓勵并扶持煙草企業的發展。控煙協會履行控煙的責任,要把重點放在減少卷煙消費上來,而不是用大量的精力去壓制煙草行業,限制煙草行業的發展。
媒體習慣渲染煙草行業如何賺錢,但公眾是否知道,煙草行業是高稅率行業,煙草行業所賺的錢,絕大部分以稅收的方式上交國家,留給企業的利潤,只是小部分。即使如此,煙草行業仍不忘公益事業,處處捐資助學、扶貧濟困,比起一些賺了錢但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企業和賺了錢到處揮霍的敗家子企業,煙草行業的這種社會責任擔當,難道不值得提倡嗎?對此,控煙協會與大眾媒體應當辯證地看問題,煙草制品的危害,是要堅決地控制,但煙草企業的慈善公益行為,要鼓勵。
幾年以前,在控煙協會的游說下,體育等領域已經開始拒絕煙草企業的贊助。如今,倘若再把公益綠化之門給煙草堵上,難道就是控煙界的勝利嗎?非也,這樣的結果,是煙草企業抓著大把錢無處花,而中國綠化基金會則少了筆可用于生態治理的巨資,控煙協會卻未必能看到預期中的卷煙消費量下降。這樣的結果,其實沒有贏家。
再次,控煙協會應當審視自己的工作,糾正一些不當的做法,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煙草危害的大眾宣傳上來,努力減少吸煙群體。
據控煙協會發表的控制吸煙報告稱,2007年,我國吸煙人數為3.5億,2010年我國成年男性吸煙率達52.9%,成人吸煙者總數超過3億,也就是說,這三四年時間,中國吸煙人數基本沒有變化,控煙工作沒有進展,也沒收到應有的成效。控煙協會將此責任歸咎到煙草行業頭上,指責煙草企業干擾控煙。這樣的說辭,更顯得控煙協會在控煙工作上的不作為和無能。這就好像失職的警察面對高企的犯罪率,不反思自己工作不力,反而說有人教唆犯罪。如果說卷煙消費者吸煙是煙草企業“教唆”的,那么,我們要反問,控煙協會為什么就教唆不了吸煙者戒煙?當然,控煙不力,有許多因素,但有一個原因也是關鍵的,就是眾多吸煙者不愿、不想戒煙。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吸煙者對吸煙危害的認識不深刻、不到位。我們來看控煙協會的章程,其第六條“本團體的業務范圍”,第三款是“組織并促進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廣泛宣傳煙草危害,報道控煙行動”。吸煙者和受二手煙危害的非吸煙人群不了解煙草危害,控煙協會及其他相關部門是不是應該負主要責任?基于以上分析,我們來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式的猜想:控煙協會死掐煙草業,是不是為了轉移視點,好推卸其工作不作為的責任?
事實證明,死掐煙草行業,并不是控煙的有效措施。以控煙協會最為推崇的泰國為例,泰國早就實施了極為嚴格的禁煙法令,規定禁止在零售店內展示卷煙產品。即卷煙銷售商必須把卷煙放在消費者看不到的柜臺內,只展示一張文字介紹,向消費者說明在店內可以買到哪些卷煙制品。即便如此,泰國的控煙效果并不明顯。據報道,今年泰國政府的一項調查表明,政府部門所實施的控煙政策,其效果并不明顯。數據顯示,在被調查的1076名受訪者當中,約有7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未來將會繼續吸煙,只有19%的人表示他們相信,政府的控煙政策有助于那些希望戒煙的煙民,并有可能幫助他們戒除吸煙這一習慣。
另外,我們還應注意一點,同樣是實行專賣專營的泰國煙草專賣公司,因為發展受阻,其本國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2011年,泰國國產品牌控制了其國內75%的市場份額,其余為進口品牌,其中,菲莫在泰國的子公司占泰國市場20%的份額;但是,泰國煙草的高質量卷煙產品僅占有其國內高端卷煙市場0.6%的市場份額,差距是何其大。
從上述數據可看出,泰國煙草占優勢的只是中低端產品,真正賺錢的高端產品卻是菲莫煙草的,泰國煙草市場的利潤更多的是被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