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中國經營報報道 同樣的品牌、幾乎沒有差異的裝修、打折促銷手法雷同……很多人在逛傳統百貨商場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感覺。
現在,消費者的不良體驗已經變成了傳統百貨業的殘酷現實:近一段時間,太平洋百貨、上海第一百貨等知名百貨商場相繼倒閉,難道傳統百貨業會成為下一個實體書店,消失在街頭?
說消失也許太過夸張,但是現實狀況是,傳統百貨業在經過了近十年的快速發展期之后,的確走到了一個瓶頸期:網購、消費者購買習慣的改變以及自身成本的壓力都使得傳統百貨面臨著生死時速考驗。而傳統百貨在向高端消費轉型的路上,經營模式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成功的案例十分罕見。傳統百貨業未來的出路在哪兒?到底是什么成為了其轉型過程中的羈絆?
日前,上海第一百貨淮海店關門停業,不久之后,這里將被寶馬品牌展示店所取代。1993年開業的第一百貨淮海店一度是此地段地標性百貨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經營可謂風生水起,而19年后,它卻突然選擇了關門。
第一百貨淮海店見證了我國傳統百貨業從蹣跚起步到遭遇大賣場擠壓,再到“黃金時代”的發展歷程。盡管第一百貨淮海店的關閉有自身的原因,比如體量過小,定位不準以及地段不適等,但其興衰歷程與行業的發展背景是分不開的。
如今,我國傳統百貨業面臨嚴峻挑戰。首先,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消費者信心下滑,2011年后半年以來,零售業銷售受到嚴重影響。而以經營非生活必需品為主的百貨業更是首當其沖;其次,專業、專賣店的興起分流了傳統百貨業的消費人群,而近年來電子商務的大行其道對百貨業形成巨大沖擊。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副秘書長范艷茹認為,從2003年“非典”以來,中國百貨業經歷了近十年的黃金發展期,如今受到經濟環境和行業競爭的影響,百貨業正面臨轉型壓力。而在零售業界,業內人士對“百貨店”的提法也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更大體量,更強聚客能力的購物中心,“百貨店”這個曾經以滿足消費者購物為主要目標的傳統業態在逐漸離我們遠去。
銷售走向下滑通道
“自從去年‘十一’之后,中國各大百貨公司銷售業績急劇下降,現在是一路大跌。這是近20年來從未有過的現象,有的百貨公司為了完成任務讓各品牌自己買單,自欺欺人。”5月24日,白領時裝有限公司董事長苗鴻冰在微博上如此感嘆。
多家百貨業老總也表示企業今年運營狀況不容樂觀。“與百貨業的同行交流發現,從今年1月份至今,百貨業整體呈現下滑趨勢。”世紀聯華百聯清城購物中心總經理何向陽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淄博東泰集團一位商場副總告訴本報記者,今年該商場銷售額與去年同期持平。但考慮到通脹因素,實際銷售量是下滑的。安慶新百百貨集團一位高管亦表示:今年一季度,零售業普遍業績慘淡,就百貨業而言,這一趨勢更明顯。
而在4月7日,國家商務部通報2012年一季度流通領域運行情況時表示:受汽車、家電、金銀珠寶、家具等中高端消費品需求勢頭減弱影響,大型流通企業銷售增速放緩明顯。一季度,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5.6%,增速比上年同期放緩6.9個百分點,回落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4個百分點。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認為,受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今年一季度中國零售業營業額增長放緩,個別企業甚至出現負增長,零售業正處于由外延規模擴張向內涵增長轉型的發展時期。
經濟形勢不景氣,消費者信心不足,自然會捂緊手中“錢袋子”。而由于百貨業經營以珠寶、化妝品、服飾、家電等非生活必需品為主,在零售業普遍業績慘淡的背景下,百貨業更為顯著。
在銷售放緩的同時,人力、房租等成本上漲成為考驗百貨企業的另一重壓力。“與去年同期相比,人工費用上漲20%,再加上水電、房租等成本增加,整體的企業經營成本上漲幅度在20%~30%左右。”何向陽告訴記者。
去年9月份,太平洋百貨因租金過高而退出了北京盈科中心。“與10年前太平洋百貨進駐盈科中心時相比,現在的租金水平高得離譜。”太平洋百貨內部人士對媒體表示。據其透露,盈科中心上月底開出的整租太平洋百貨鋪面價格為28元/平方米月,以6.5萬平方米規模計算,年租金為2184萬元。
多渠道擠壓
“我看上某品牌的涼鞋,先在百貨店進行試穿,挑選好顏色、款式之后再在淘寶上購買,價格是百貨店的三分之一。”北京女孩王小甜與同事交流購物心得。王小甜在北京有房有車,月入過萬,這樣的收入階層正是百貨企業目標客戶。
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呈現爆發式增長。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2011年度中國B2C電子商務市場調查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突破8000億元,達8019億元,同比增長56%。其中,服裝類以2035億元的年交易額,穩坐2011年B2C市場頭把交椅。據悉,截至2011年12月,國內B2C、C2C與其他電商模式企業數已達20750家,同比增長43.1%。而中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2.03億人,同比增長28.5%。
逐年遞增的網購市場,蠶食了傳統百貨的份額。“不可否認,百貨業銷售下滑較大的品類也正是方便網絡購買的品類,比如家電、IT產品、紡織品,甚至一部分奢侈品。”何向陽告訴記者。
易觀國際分析師陳壽送認為:“零售市場規模的高速增長源于中國網上購物環境的不斷成熟和完善,以及網購用戶規模持續擴大和網購用戶滲透率繼續提升。”記者了解到,隨著企業服務與產品品質的提升,消費者對網購的信任與依賴程度增強,網購客戶群從年輕主力消費群體逐漸擴張至高年齡層,該行業呈現出從低消費、低頻率到高消費、多頻率演變的發展趨勢。
與此同時,B2C網站愈演愈烈的價格戰吸引和分流了在傳統百貨業和網絡購物之間左右搖擺的消費群。日前,天貓電器城宣布在2億元投入基礎上,再次追加投入2億元。據悉,1億元現金用于6月對消費者的直接補貼,另1億元則為消費者購買退貨運費保險。與此同時,易迅網也大幅降價,被業界解讀為易迅網發起手機價格戰的導火索,直指京東商城。
事實上,對傳統百貨業構成威脅的不僅僅是電子商務,一些大賣場、專賣店的發展對原有的百貨體系形成進一步解構。“按照傳統觀念,百貨公司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解放初期的百貨店甚至銷售自行車。后來隨著國美、蘇寧等家電專賣店的興起,百貨店縮小了原有的家電區域;一些3C通訊連鎖店對百貨店的通訊器材造成沖擊,而一些服飾品牌自營專賣店也對百貨店的服裝區域招商形成挑戰。”上海尚益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春才告訴記者。
轉型難度巨大
“從2003年‘非典’以后,中國百貨業迎來了近十年黃金發展期。現在遇到了困境,正是百貨業轉型的時期。”范艷茹告訴記者。
一個明顯的現象是,近年來,業內對“百貨店”的提法也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名字“購物中心”。購物中心,也叫Shopping Mall,是指按照商圈定位、將多個店鋪組合在一起,整體開發、運營的商業綜合體。
從消費者的視角來看,購物中心相當于一個加強版的百貨店,在滿足消費者購物需求的基礎上,增加了餐飲、休閑、娛樂等功效,具有更強的聚客能力。以萬達廣場為例,除了購物之外,還有萬達院線、KTV、游戲廳等配套設施。從經營的角度來看,購物中心多以商業地產項目來開發,百貨店大多以主力店的形式入駐購物中心。
有調查數據顯示,百貨在日本發展了近100年,目前百貨業態在日本已不占據主流通地位,在零售銷售額中只占據10%的比例;從2000年到現在,隨著日本人口老齡化加重,百貨業一直處于負增長時期。
而近年來我國商業地產的蓬勃發展,使得購物中心大行其道,逐漸替代了傳統單體百貨店的概念。“消費者的需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現在大家購物之后還需要能夠休閑放松,還要用餐。周末的時候,一家人在購物之余還要在一起看個電影。購物中心就是滿足了消費者購物、休閑、娛樂的一種業態,真正做到了‘一站式服務’。”何向陽對記者表示,“今后很多傳統百貨都將轉向購物中心,百貨企業購物中心化將成明顯的趨勢。”
在業態層面進行轉型的同時,傳統百貨業在經營層面也面臨調整和轉型,而百貨“自營”與“聯營”的模式之辯又被頻頻提及。
目前,我國百貨店大部分是以向商戶收取租金(招商)的形式來經營的,這被稱之為“聯營”模式。而按照發達國家百貨業的經營模式,百貨店應該將品牌進行“買斷經營”,稱之為“自營”。聯營的好處是百貨店以二房東的形式收取租金,“旱澇保收”,降低企業經營風險,缺點是對商品和品牌沒有定價權,發展潛力有限。自營的優勢在于,對商品具有定價權,可以獲得更高利潤,但是風險較大,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特別是“買手”的水平有較高的要求。
很多業內專家認為,傳統百貨業不妨嘗試由聯營向自營轉型。不過在范艷茹看來,難度巨大。“這不僅涉及到百貨企業自身,還涉及到品牌商。我國品牌商在每個地方都是由代理商經營的。層層代理的分銷模式決定了百貨店自營品牌困難重重。”范艷茹表示。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