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生長在河北農村,承德縣的一個小山村里。家在半山腰,出門就能望見對面的鐵道。每天都有運煤車和綠皮車經過,早已習以為常。
記事起,出遠門就靠綠皮車。車站在鎮上,五六里路,走過去大概半小時。當然,那時候所謂的遠門一般是指40多里地外的外婆家,或者60多里地外的承德市。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到了寒暑假,媽媽就送我到姥姥家去住,我和姥姥的感情很好。
那時候家里窮,媽媽讓我去姥姥家住,除了不用照顧我外,主要是讓我能吃點好的。姥姥很疼我,每次我去都給我包餃子,還給我做西紅柿炒雞蛋。
媽媽每次送我,只是送到車站,這樣能省一塊多錢的車錢。姥姥在那邊的車站接我,回來時也是如此。每次從姥姥家回來,分手時姥姥總要塞給我幾塊錢當零花。越是推托,她越覺得我懂事,更是要給。
小時候家里沒啥玩的,能坐在卡車斗里溜溜已經是奢侈的了。所以要是知道快坐火車了,一般會興奮的好幾天睡不著覺。當時的綠皮車在我心中就是高大上的代名詞,那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每次坐車都能遇到新鮮的人,看到新鮮的事。當時坐火車的,常有去避暑山莊旅游的。他們穿得可真好看,他們抽的煙,也都是洋文,聞起來也比爸爸的旱煙強的多了。
十幾歲的時候,我離開了家鄉,也是坐綠皮離開的。媽媽還像小時候送我去姥姥家一樣,把我送到車站。只是臨行的時候多給我塞了幾個雞蛋,神情也比小時候不舍得多。我先在承德打工,后來又去了北京。在這以后的很多年里,每每想媽媽了,就坐上綠皮車回家,綠皮車在我心中就是通向幸福的大門。
這幾年,家家都有了私家車,可老家的人出門還是喜歡坐綠皮。前年二叔來北京看病,一個勁兒的夸,還是坐火車舒服,平日沒啥人,想坐哪坐哪,躺著都沒問題,悶了還能抽煙,13塊錢到北京。下車走兩步就是地鐵。方便,真方便。
我這些年走南闖北也去了不少地方。隨著高速公路,高鐵,動車的發展,很多地方都把綠皮車停運了,過去的客運段成了名副其實的貨運線。這對當地的老百姓來說,多少有點不方便。前兩天有新聞說,有人因為受不了綠皮車的煙味去打官司,還贏了。我覺得他有點矯情了。今天的社會,出行方式多種多樣,綠皮車沒空調,速度慢,坐綠皮的多是我父母叔叔那樣不舍得花錢的莊稼人,不容易啊。
我自己雖不抽煙,但家中長輩多是吸煙的。他們平日也沒什么愛好,就剩下喝點酒,抽點煙了。綠皮車長路漫漫,要是再趕上炎炎夏日,對他們來說不抽煙一定很難熬。我覺得縮小吸煙區域是合理的,但是完全禁煙,有點不近人情了。
現在,承德通了高鐵,一小時到北京。網約車也方便,年輕人一般都下了高鐵打個車回家,只有家里的老人們出門還是喜歡綠皮車。希望家鄉的綠皮能一直運營下去,等孩子再大一點,我一定也帶上她去感受感受,給她講講我小時候的故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