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清晨,江西宜春上高縣田心鎮南江村田間閃現著一個年輕的身影,一個小伙子正嫻熟的開著機子在培土。
這片煙剛好團棵,煙株橫豎成排、大小整齊一致、葉子隨風擺動,長勢喜人、生機盎然……
小伙子正是南江村村民盧先平,一個85后。在這個偏僻的村子,大部分青壯年都進城了,像他這樣的年輕人真不多見。他不甘于平凡,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在農村廣袤的田野,闖出一番天地。
愛鉆研的“農機手”
盧先平的院子各式各樣農機星羅密布,就像是大男孩的“玩具裝備區”。兩臺大型的收割機、一臺大馬力拖拉機、挖掘機,打穴機、培土機,你能想到的農機具,他這都有。
七年前,他敏銳地察覺到農村勞力流失嚴重,機械化是農業的發展方向,決定在農村放手一搏,租賃了三百多畝農田,購置了煙葉與水稻種植所需的整套農機具。憑著勤勞與天分,他很快便可以玩轉各類農機,從養護到使用、再到簡單的維修,他都能輕松搞定,成為了村里小有名氣的“農機能手”。
他的農機不僅自家使用,也為周邊農民犁地、打田、收割稻子,每年機耕收入六七萬。先平做事認真、服務熱心,連隔壁汗堂鎮的農民都找他做事,“先平整地精細,稻子收的特別干凈,我們年年都是請他來做事。”汗堂鎮廣坪村村民說。
圖為盧先平拖煙拉煙
懂技術的“新農人”
今年六月初,陰雨連綿,正值下部煙采烤季,很多煙農出現了烤爛煙。盧先平的煙葉卻顏色金黃、色澤鮮亮,找不到一片青雜葉,許多煙農都很好奇,跑來問他。
“下雨天嘛,煙葉含水量大,空氣濕度也大,烘烤排濕不暢容易爛煙,稀編煙、稀裝烤、勤排濕才是穩妥的辦法。我要求工人每桿編煙不超過120片,每烤不超過340桿”“有些人(煙農)把采煙、編煙、上烤這些都全部交給工人,自己當甩手掌柜,采的不熟、編的太多、裝的不勻、排濕不勤,很容易烤壞煙。”先平說。
烘烤期間,他基本都住在烤房點,密切關注煙葉變黃、失水狀態,做好間歇性排濕,尤其是遇到特殊天氣、特殊煙葉,他更是格外關注。他深知,一烤煙的價值近2萬元,他四五個烤房同時開火,馬虎不得。
過硬的技術賦予了他融會貫通的本領,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他都能烤出漂亮的煙葉。
會算賬的“活電腦”
去年,盧先平80畝煙賣了45萬元,畝均收入5625元,高出平均水平1545元/畝;每畝投入成本2200元,比其他農戶少了七八百元。算下來他每畝煙比其他人凈收入高2000元左右。
被問及原因時,他說“要想多掙錢,一方面是要把煙葉種好、烤好,好煙葉是寶,十九元一斤,差煙葉六元一斤,最差煙葉分文不值;另一方面是要想辦法控制成本,現在人工、農資都太貴了。”
“要控制用工,關鍵是要搞機械化,我自己有拖拉機,整地、起壟、培土這些都是自己搞,扣除油費,至少省了1.8萬;再說拖煙,請一個男工帶輛三輪車要400元/烤,我今年29烤煙,需要1.16萬,我只請女工采煙,自己拖煙,省下了1.16萬元;煙葉裝烤150元/烤,這個活比較講究,要均勻裝烤、上密下疏、沒有風洞、上黃下青,否則容易壞煙,我是自己做,省了4000多元。”
盧先平不僅是種莊稼的好手,還有木炭燒制技術。每年種80來畝煙、200多畝水稻,冬閑了燒制、批發木炭,年收入有三四十萬。7年來,他家換了新房子,開上了小轎車,院子里的機器持續更新換代、機器的馬力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齊全。
圖為盧先平與工人一起編煙
展望未來,盧先平表示,我在這個偏僻的農村長大,希望自己的家鄉能一改落后的面貌、早日換新顏,希望能夠帶動更多父老鄉親走向振興、致富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