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是“三農”工作頭等大事,干好這件大事,既需要“天幫忙”,也需要人努力。
三明位于閩西北和閩中結合部,地處武夷山脈與戴云山脈之間,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由于地形差異大,有時甚至出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變化。冷暖氣流在此交匯,帶來的強對流、冰雹、暴雨等極端天氣,時常困擾著三明的農業生產,也因長期以來和自然災害的抗爭,科學有效的防災減災救災機制得以不斷完善。
保障,讓農民放心種
“上季種煙,下季種稻,煙稻輪作,一田兩收,既有效益,又防病害……”對于煙稻輪作這筆賬,三明農民是再熟悉不過了,在家門口就業,畝產綜合效益6500~8800元的可見收入,吸引著一大批年輕人返鄉投身于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
福建省三明市煙稻輪作陸續迎來第一輪收成。 圖為明溪縣農田俯瞰遠景。 張瑜攝
將樂縣90后女孩王亞佩就是其中之一,作為返鄉已有10年的她,靠著和丈夫的辛勤耕作上百畝的地,這幾年,家庭年均收入能達到五、六十萬元,并被三明市政府評為“三明市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說起當初返鄉的原因,王亞佩就是簡單一句:“種糧有的吃,按合同種煙不怕賣不出去,比別的農作物都更有保障”。
農業生產最怕的是折騰,最多的也是折騰,風調雨順、豐產增收是農民最樸實的愿望。為了讓大家種的安心,在三明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三明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和保險、農業農村局等部門通力協作,從早期出臺農業生產、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擴展至2016年起實施種植保險、雇主責任險等保障舉措,再到如今,保障力度、保障范圍仍在進一步拓展。比如,寧化縣創新開展烤房因自然災害造成烘烤損毀的保險服務,給予最后一公里的生產保障。據統計,2023年,三明市對4.07萬畝受災煙田,賠付災害損失2526萬元,有力保障廣大農民利益。
防范,讓應對穩得住
面對種類多、頻次高、危害大的各類氣象災害,如何提升災害防范能力?是三明農業生產苦苦探索的課題。
加強氣象災害預警和人工影響天氣便是近些年較為見效的舉措。在三明市政府領導下,三明市局(公司)聯合市氣象局構建起科學有力的防災減災作業機制。一方面,著力強化氣象預警預報,及時發布生產氣象周報,強化防災抗災生產指導。另一方面,根據氣象預報及時開展人工降雨、消雹等作業,比如,自2006年起,三明市局(公司)和氣象局建立起聯合消雹機制,并根據作業經驗完善機制建設,于2023年建立“跨省協作、區內聯動”的聯合消雹機制。
據悉,今年以來,三明市局(公司)聯合氣象部門積極應對頻發的強對流天氣和暴雨天氣,開展人工防雹作業403次、發射火箭彈3245枚,有力保護水稻、煙葉、蔬菜等農作物。
善除患者,理于未生。防災減災應急預案對于農業生產顯得尤為重要。在經歷數十年冰雪、干旱、洪水、冰雹等一道道關口的考驗,三明市局(公司)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每到節假日或遇到重要天氣影響,總會對人身財產安全、生產經營、應急響應、聯防聯動等工作再次部署,確保全員知悉、防范有力。
幫扶,讓成效看得見
災害防范是一場大考,在超綱考核之下,面對不可避免的災害事實,唯有在災后全力挽救才能減少因災損失。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因為深知這點,每每遇到災情,三明市局(公司)便立即啟動“七個第一時間”的應急預案,第一時間制定針對性災后處理措施、第一時間摸清災情、第一時間發放防病物資、第一時間核災定損……一項項有力舉措順利組織起災后自救工作。
圖為明溪縣局(分公司)“金葉先鋒抗雹救災突擊隊”幫助清理受災煙田。 張瑜攝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災害之下,少不了的是金葉志愿服務隊的身影,在那抹紅色的加持下,田間積水搶排、田管落實、防疫防蟲等各項救災舉措得到快速落實。手牽手、心連心的志愿幫扶,也迅速讓受災農民重燃生產信心。
在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瀚仙鎮巖里村,農戶鮮煙上烤笑開懷。 張瑜攝
仲夏的三明,田間綠葉身姿挺拔,田間忙碌著采收的農民又迎來新一年的收成,洋溢在臉上的笑容,給三明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打下了一個不低的分數。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