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這個時候,他啟程奔赴南陵縣許鎮黃墓村,開啟了為期三年的“駐村之旅”。他就是安徽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蕪湖卷煙廠駐村干部,原制絲車間生產組長王軍寧。
6月5日,正值端午假期。筆者來到王軍寧家中做客,此時他正在廚房忙碌著。
“一年多了,每次回來都要給我和孩子做幾道拿手菜。”王軍寧的愛人王家萍說道。
端午假期,王軍寧為家人做了幾道拿手菜(蔣宇然攝)
幾句簡單的寒暄過后,廚房里的王軍寧一邊收拾著眼前的食材,一邊聊起了一年來的收獲和感受。“平常吃住都在村里,有時也想打個視頻給家里,但想到孩子學習任務重,愛人平常又要倒班,只能看一眼全家福,然后把注意力轉移到工作上。”
眼前的三口之家,家具、裝飾樸實無華,但卻是一個駐村干部心底的牽掛。
談及王軍寧,制絲車間的同事們都是贊不絕口。王軍寧一直把蕪湖卷煙廠當成自己的另一個家。此前他在班組長崗位上工作了十幾年,從組織生產到現場管理、保養例檢,在崗八小時他總能把班組打理地井井有條。
從兒時的煙廠家屬區,到如今的蕪煙廠區,字里話間都透著對企業的“真愛”。
黃墓村以三國黃蓋而得名,原是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的貧困村,近年來經過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已脫胎換骨成為南陵縣的經濟強村。目前黃墓村轄區面積6.5平方公里,下轄15個村民組,936戶,人口3276人。耕地面積5439.87畝,水面面積2051畝,擁有農民專業合作社4個,家庭農場5個。
王軍寧前往特種養殖基地同經營者交流養殖前景和后期發展事宜(蔣宇然 攝)
“剛駐點那會,工作進行地不那么順利,有時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但是一想到自己在這里是代表企業的形象,瞬間就有了繼續拼搏的動力。”
由于黃墓村剛好位于漳河“拐彎”處,屬于圩埂地帶,每年的汛期都是最忙碌的時候。去年夏天,王軍寧剛到任便趕上了“防汛保衛戰”。他迅速調整狀態,深入一線,與駐村工作隊、村兩委成員堅持24小時三班倒,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和預警動態,多方協調防汛應急物資,日夜堅守防汛一線,對險工險段重點巡查,適時組織開展防汛宣傳及應急演練工作,警報解除后還參與到河道垃圾清理運輸工作中,為黃墓村筑起一道堅實可靠的防汛保障線。
今年四月,蕪湖市多個轄區相繼出現本土疫情,防疫自然成了村里的頭等大事。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王軍寧所在的黃墓村駐村工作隊積極響應屬地關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他本人與村兩委干部一起,通過廣播、定點宣傳、上門走訪等形式解讀疫情防控政策要點,協助醫護人員開展核酸檢測等工作。對患有疾病、年紀較大、行動不便的居民,采取背、抱、抬等方法用私家車接送他們接受核酸檢測,切實做到“應檢盡檢”。當時正值春耕農忙時期,村里很多村民忙于耕作,王軍寧與村兩委干部帶上核酸采集人員來到田間地頭,在農耕現場為他們完成核酸檢測,保障農業生產。
對于防汛防疫這類工作任務,王軍寧也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認識。
“防汛和防疫,都是村里常抓不懈的頭等大事,但是村里面這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不一定能明白這些道理,這就需要我們多跑腿、多磨嘴皮子,用嘮家常的方式把形勢和任務解釋清楚,后面的工作就好開展了。”
在介紹駐村工作過程的時候,王軍寧還講述了一件不久前發生的事情。村干部發現一位87歲的老人在路邊暈倒,隨即與駐村工作隊員們一同送至醫院,由于老人的五位子女全部在外務工,村兩委便與駐村工作隊輪流看護老人,王軍寧本人也全程參與其中。
“這樣的獨居老人在村里還有很多,要想改善他們的生活,只有將鄉村建設好,讓晚輩們都能返鄉就業,他們才能安享天倫之樂。”?
從前是扎根班組,組織生產。如今是田間地頭,防汛防疫。駐村的日子讓打小在城里長大的王軍寧也摸清了春耕夏種的規律,跟黃墓村的父老鄉親們也交上了朋友。
“我們駐村工作隊下鄉服務,就是要給老鄉們打造一個新家。”
為完成“大家”的交待,他毅然“舍棄”了自己的“小家”;肩負著鄉村振興的使命,他和駐村工作隊同心齊力,努力為黃墓村的村民們打造一個“新家”。從昔日的企業生產戰線,到今日的鄉村振興戰線,變化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堅守,是情懷,還有肩上的責任和擔當。王軍寧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用責任與擔當書寫了不平凡的職場人生。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