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問楊紅亮家在哪,家里兄弟姐妹幾個?沒接受過媒體采訪的他悄悄問同事:“記者問這干嘛,寫報道要那么細嗎?”惹得圍觀者哄笑。
35歲的楊紅亮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煙草專賣局派駐到永興傣族鄉迤資村的駐村第一書記。與駐村快兩年的他交流,得知在鞏固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駐村第一書記并不輕松,必須全力當好“領頭雁”,推進鄉村振興。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派強用好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強化派出單位聯村幫扶。
這個春天,同楊紅亮一樣,在廣大農村地區,駐村第一書記忙碌在田間地頭、群眾身邊,和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希望的田野上,寫下一個個春天的故事。
迤資村的養牛場。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產業振興?讓發展路子更寬
楊紅亮是主動申請駐村的。
2021年5月,沒人動員,他主動申請到迤資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理由很單純——自己是農村的,想為農村做點事兒。
迤資村192戶772人,80%以上的群眾是傣族,屬少數民族聚居區;位置偏遠,距縣城68公里,離鄉政府所在地40多公里;有脫貧戶和監測戶113戶404人,鞏固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的壓力大……種種因素表明,去這里干第一書記,擔子會很重。
楊紅亮不傻,他也沒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魄力,只是單純想:“來了,就干點實事。”
咋干?得找到重點,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鞏固脫貧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也是楊紅亮駐村后著力最多的工作。
村里2020年整合滬滇幫扶資金建了牛場,楚雄州煙草部門出資購買了30多頭牛,村里成立合作社負責養殖,賣牛收入歸村集體所有,進而帶動村里肉牛產業發展。到2021年時,村里準備擴大養殖規模,并利用滬滇幫扶資金再建了一個牛棚。買牛的錢哪來?到任不久的楊紅亮向單位求助。單位很支持,向上級部門申報。經楚雄州煙草部門實地走訪,30萬元資金很快到位。當年11月,20頭牛順利入欄。
“托單位的福,事辦成了,臉上有光。”他笑著說。
那干村一角。那干村民小組供圖
綠美建設?讓鄉村更加宜居
建了停車場、修了化糞池……迤資村那干村民小組的變化,村民們看在眼里。
去年,云南省啟動綠美云南建設,消息傳到迤資村,楊紅亮和其他村干部開始謀劃。“那干(村民小組)是移民搬遷安置點,基礎條件好,要不把這里打造成示范點,帶動其他組一起干。”楊紅亮的提議一出,大伙一致認同。
問題來了,要打造示范點,沒錢怎么辦?楊紅亮厚著臉皮又找到單位,和之前程序一樣,上報、實地走訪,楚雄州煙草部門30萬元資金很快到位。再加上駐村工作隊的1.5萬元經費,示范點建設動了起來。
這幾年有條件的村子發展鄉村旅游,那干村民小組釀酒的農戶多,打造示范點時,楊紅亮和其他村干部商量,在村口建個大酒缸,立個“酒圣”杜康的銅像,到時游客來了,算是地標。
安裝路燈、欄桿,修排洪溝、停車場、化糞池……村里基礎設施很快提升不少。如今再到那干村民小組,脫貧攻堅時建的小洋樓與環境相得益彰,茶余飯后,村民活動中心里,常看到活動的村民。
楊紅亮在做善朝芬老人工作。受訪者供圖
排憂解難?當百姓貼心人
在有著113戶脫貧戶和監測戶的村子做第一書記,守住防止返貧的底線是第一要務。駐村后,楊紅亮掛鉤3戶監測戶,他常走訪,常幫扶,確保掛包對象不返貧。
3戶群眾里,傣族老人善朝芬和她老伴的情況最特殊。老兩口有個兒子,可多年來婆媳關系不好,兩家人不來往,更談不上盡孝。沒辦法,村里把老兩口納入低保,進行兜底幫扶。
楊紅亮到任后,想解開兩家人的死結。
他常去老人兒子家,邊打掃衛生邊講道理。矛盾積了很多年,道理講不通,他來“硬”的:“如果不贍養,就走司法程序。”老人兒子有點怕,楊紅亮見有機會,轉而再講道理。
沒多久,老人兒子放下積怨,同意每月拿300塊錢贍養老人。老人的兒媳婦雖不情愿,但也沒阻攔丈夫。看著一家人關系終于破了冰,楊紅亮松了一大口氣。
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楊紅亮用心用情用力為群眾排憂解難,成為群眾身邊的貼心人、暖心人,也在處理一件件棘手事中得到歷練成長。
去年12月,楊紅亮和駐村工作隊員到監測戶唐友忠家走訪,剛好碰到殺年豬,唐友忠不讓走,硬讓留下吃飯,楊紅亮拗不過。“說實話,心里很暖和。”他笑著說。
人勤春來早,奮進正當時。“今年繼續把牛場管理好,再做一個綠美示范點;村里去年紅花產業不錯,今年想擴大種植面積……”楊紅亮侃侃而談,思路清晰。迤資村的鄉村振興路,正越走越寬。
那干村民小組村口的酒缸和杜康銅像。那干村民小組供圖
番外:“無論什么崗位,都要發揮最大潛能”
既然講到楊紅亮,再多聊聊他。
楊紅亮小時候喜歡玩槍,喜歡軍人的英姿颯爽。高中上了半學期,征得父母同意后,便到廣西當兵。12年軍旅生涯里,他2次榮立三等功,多次受到上級嘉獎。
2018年1月,轉業后的楊紅亮進入永仁縣煙草專賣局,成為一鄉鎮煙站的生產技術員。
技術員得有技術,楊紅亮是“門外漢”。剛去時站上人說去“放蜂”,就是把培育好的蚜繭蜂放到煙田里,以蟲治蟲。他不懂,以為是“放風”,出去玩,跟著去了才知道是咋回事。
斜紋夜蛾、膜下小苗……一些行業內名字,他聽不懂。煙葉烘烤季,農戶問“你烤過煙嗎”,他答不上來。農戶來氣了:“你都沒烤過煙,憑啥教我們!”
楊紅亮來勁了,遇到不懂的就問同事。同事沒時間,他就從網上學、看書學。白天沒時間,他就晚上學。慢慢地,技術跟了上來,他也有了底氣。
再后來,楊紅亮調到猛虎專賣管理所任所長,查處涉煙違法案件是他和同事的主要工作。發現一起,打擊一起,這兩年,他和同事有危險更有收獲。
一次凌晨3點左右,楊紅亮和同事接到線索,10余輛輕客違法運輸煙葉。在車輛經過京昆高速某服務區時,他和同事駕車跟蹤。
跟蹤數公里后,他們發現10余輛輕客有從永仁下高速,再繞路去攀枝花的跡象。怎么辦?見永仁服務區路段只開放最右側車道,他和同事果斷超車,將10余輛輕客逼進服務區,并迅速堵住出口,最終將非法運輸的煙葉查獲。
這兩年,楊紅亮暫時放下主業投身到鄉村振興的步伐中。他覺得,無論是在什么崗位,干什么工作,自己都會發揮最大潛能,作應有的貢獻。
“假如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假如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假如你是一顆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你的崗位。”這段話,把“假如”“是否”抹掉,楊紅亮做到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