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一九七三年北京火柴廠出品的“中國出土文物”套花之“西漢錯金博山爐”。
②一九八〇年平遙火柴廠出品的“出土文物”套花之“戰(zhàn)國銅犧立人擎盤”。
③一九八五年上海火柴廠出品的“秦俑”套花之“兵馬俑”。
博物館收藏和陳列著豐富多彩的文物藏品,是歷史文化的寶庫。火花上的內容包羅萬象,堪稱方寸之間的“博物館”。在火花上,我們也能欣賞到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
1973年,北京火柴廠出品了十枚套“中國出土文物”火花。這套火花主版是長信宮燈圖案,副版分別展示了原始社會末期的紅陶彩繪鼎,西周的銅壺,東漢的銅車馬,西漢的漆方壺、鎏金鑲嵌乳釘銅壺、長信宮燈,北齊的黃釉扁壺,唐朝的三彩駱駝、三彩黑馬等歷代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其中的“西漢錯金博山爐”火花(圖①)展現了工藝精美、華麗多姿的錯金博山爐。錯金博山爐于1968年在河北省滿城縣陵山出土,現藏于河北省博物館。這件通體錯金絲的器具由爐盤、爐蓋和爐座組成,爐蓋鏤雕成山巒起伏狀,虎、豹、猴、野豬等動物置身其間,獵人巡獵于山石間;兩三棵小樹點綴其間,刻畫出了一幅秀麗山景和生動的狩獵場面;足部為透雕蟠龍紋,器腹飾錯金卷云紋。這件器物因高而尖的蓋上雕鏤有象征海上仙山的“博山”而得名,使用時將香料放在爐內點燃,縷縷香煙通過蓋上的鏤孔飄散四方,馨香撲鼻。相傳,漢武帝信奉道教,嗜好熏香。道家傳說東方海上有仙山名曰“博山”。武帝即遣人專門模擬傳說中博山的景象制作了這類造型特殊的博山爐。后來人們將博山爐視為香爐的鼻祖,并常把“博山爐”做為香爐的代稱。
1980年,平遙火柴廠出品過六枚套“出土文物”火花。這套火花主版分別是朱雀、白虎、鹿等六種紋飾秦漢瓦當,副版分別展示了商代的銅觥、東周虎形陶范、漢白瓷枕、北齊黃釉扁壺、宋龍首雞嘴壺等六件造型精美的文物。其中,“戰(zhàn)國銅犧立人擎盤”火花(圖②)上展現了一件獨特的金屬器,其上面的盤子為平底圓形,盤底刻有蟠虺紋裝飾,下接可以轉動的支柱;犧牲(古代為祭祀而宰殺的牲畜)體肥碩,站立平穩(wěn),牲背上站立一人,面目清秀,雙臂前伸,手扶盤柱。這件文物1965年出土于長治市分水嶺,現藏于山西博物院。
1983年,長沙火柴廠出品了五枚套“馬王堆出土文物”火花,主、副版分別展示了1972年至1974年出土于馬王堆漢墓中的“信期繡”煙色絹、“乘云繡”黃綺、“長壽繡”黃絹、“長壽繡”絳紅絹、“菱花貼”毛絹以及二號墓墓主的三方陰文篆刻私人印章。馬王堆漢墓為研究漢代初期長沙國的歷史、文化、社會生活以及埋葬制度等提供了重要文物資料。
1985年,上海火柴廠出品了六枚套“秦俑”火花,分別是“鎧甲俑”“軍吏俑”“將軍俑”“立射武士俑”“跪射武士俑”“兵馬俑”(圖③)。秦始皇兵馬俑是秦代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是制成兵馬形狀的秦始皇陵陪葬品,1974年發(fā)現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
1989年,開封火柴廠出品了五枚套“出土文物”火花。這套火花分別展示了西周晚期曾中斿父方壺、戰(zhàn)國郢爰金幣、北魏石雕柱礎、元代螺鈿漆盤等文物。其中一枚“西漢載人物雙鼎陶鳩”火花的圖案是兩個頭戴環(huán)形帽的人物,拱手站立于兩翼伸展欲飛的陶鳩上,另有一人則雙手執(zhí)傘站在兩人的后面,鼎足均為人形。這件造型奇特的文物于1969年出土于山東濟南無影山。武漢火柴廠于同年出品了“故宮文物珍藏”火花,這套火花主版是一方白底藍文“故宮文物珍藏”印章,副版則分別展示了故宮收藏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幾何紋彩陶盆、北朝青釉仰覆蓮花瓷尊、吳永安三年青釉瓷谷倉罐等72件文物。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yè)發(fā)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