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舊民謠——“大蘆山頭高又高,黃泡刺樹當柴燒,吃水要到二道田,燒柴要到山腳挑。”
新民謠——“大蘆山頭高又高,水冬瓜樹長得標,吃水全靠小水窖,種地也有水來澆。”
云南省云仙彝族鄉距思茅城區約60公里,居住彝、傣、佤等10多種世居民族,大蘆山是云仙彝族鄉的俗稱,海拔2154米,因為這里的環境和氣候獨特,出產的蔬菜不施化肥不打農藥,靠肥沃的土壤和天然的露水生長,是最具特色的生態蔬菜。云仙鄉按照“穩糧保煙促茶建支柱、畜牧林果蔬菜同時抓、治水改土修路打基礎、招商引資建鄉興企業”的發展思路,積極發展烤煙、畜禽、林業、小米辣、咖啡、茶葉六大優勢農產業。現在,蘆山生態雞、無公害蔬菜、優質烤煙享譽區內外。
深山晨霧
素有“小石林”之美稱,云仙鄉境內82%村、組屬于典型喀斯特地貌特征,水源季節性變化較大,水利基礎設施相對滯后,水利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薄弱,加之近年持續干旱,嚴重影響了當地群眾的生活生產用水。
為了解決當地群眾的生活生產用水困難,思茅區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積極與云仙鄉黨委、政府共商當地烤煙產業發展,建設新農村,產業扶貧。因地制宜,建群眾最需要、最管用的工程,積極引導和廣泛動員群眾在房前屋后、田間地頭修建水窖,小水窖建設正以星火燎原之勢開展。2014年決定在腰帶路沿線5個村,新建容積15m3彩虹水窖1300口以逐步完善水利基礎設施,解決群眾的生活和生產用水困難問題。
“節約用水”已經成為蘆山村民們的不得已習慣:一盆水洗完菜后給牲畜煮食用,洗臉水也要留著給牲畜喝。2005年前的漫長歷史中,村民們都是干天到遠在幾里外的山下箐溝挑水喝,雨天用盆用桶接雨水喝。在洗衣服、洗被子等方面,更是累壞了婦女們,她們要用竹簍背到山下的河邊去洗灑。
石頭與人對話
蘆山村,是云仙鄉的一個彝族山村,全村有9個村民小組,種植面積3276.5畝、農戶240戶,全村種煙在坡度70多度的山坡上。“這里烤煙是栽在石頭縫里的。”“以前挑水喝的時候,一個上午就只挑兩擔水。大家大部分時間都圍著吃水問題轉,大量的勞動力都用在挑水喝上,哪有時間發展生產。”蘆山村煙農李閃告訴筆者,直到2005年,村民們的人均純收入還不到1000元。
自從有了小水窖,不但解決了人畜飲水的問題,現在還大量用于烤煙灌溉等農業生產,老百姓發展產業用水也得到了有效解決。現在蘆山村群眾除了烤煙產業外,還增加了大棚蔬菜、冬早碗豆、核桃等需要澆灌的作物和經濟林果種植。很多人家還建起了太陽能洗澡室,蓋新房的也多起來了。
“有了水,可用時間多了,產業發展空間也大了,我們村的人均純收入到5000多了。以后大規模種植烤煙,大家的生活水平還會提高。”李閃充滿信心地說。
“我們從前也搞過土水窖,就是挖個地洞,三敲三磨,用粘土夯實表層,不讓其漏水。但畢竟只是粘土,不牢靠,儲水不長久。”李閃說,現在這種暖瓶狀的混泥土小水窯很牢靠。
藍天碧綠 煙苗出芙蓉
除了分布在田間地頭的15個小水窖外,李閃家屋子里還有兩個水池,兩個小水窖,一個水池建在大陽能洗浴室上頭,一個水池建在廚房墻外,兩個小水窖都在側房的加工間地下。
“人飲的、洗澡洗衣被的、牲畜用的水都分別儲備,現在我們雖然也不浪費水,但也用不著刻意節約了。”李閃的妻子陳連英指著自家的水池水窖說道,每年的大約5月份雨季到來時,把所有的水池水窖儲滿水,10月后的半年人畜飲水和生產澆灌都夠用了。如果哪家水窖的水用完了,組上還有一個2100立方米儲水量的公用大水池。
“這是我家的第14口小水窖了,現在村里的水窖從家里到房前屋后,到田間地頭都有小水窖,像電影《地道戰》里挖地道那樣的多。”正在建烤煙地頭水窯的村民李成芝風趣地告訴記者,現在大蘆山人富不富,就看家里的水窖多不多。時下村上傳唱著一首民謠:“大蘆山頭高又高,黃泡刺樹當柴燒,吃水要到二道田,燒柴要到山腳挑。”、“大蘆山頭高又高,水冬瓜樹長得標,吃水全靠小水窖,種地也有水來澆。”
一棵蘆山青菜腌一壇酸菜
她解釋說,以前沒有水窖,地不保水,山上不長樹,柴火都要到山腳去砍,后來建水窖,修水池,山上也種上了保水的水冬瓜樹,加上用電用沼氣,用不著到山下砍柴了。
“要是退回到10年前,外面的女子哪個敢嫁給大蘆山人啊,你看現在我們村有從孟連、景谷、鎮沅,還有版納景洪這些地州嫁來的小媳婦呢。”李成芝說。
現在,云仙鄉小水窖“到處開花”,多的人家有20口,最少的也有10來口。
小水窖工程,甜了他們山里人的心。
時下,大蘆山土地正在譜寫著小水窖的傳奇,締造不屈不撓的“蘆山精神”。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