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前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繆繆數語道出了生態決定特色的自然規律。農業生態是一個地理、氣候、水質、土壤、生物鏈系統,是物種品質特色形成的前提和基礎,生態環境質量不同,品質會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便是有別于其他同類產品的特色。生態煙葉也如此,譬如在云南獨特的生態條件下生產出來的煙葉優質且具典型清香型特色,是“中式卷煙”的主料煙。近年,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高度重視及行業實施“卷煙上水平”的深入推進,對煙葉品質提出了新要求——綠色生態、優質特色、安全高效。當前,煙葉生產正向綠色化方向發展,正在探索一條運用現代化生產方式和綠色技術生產綠色生態煙葉的新途徑,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生態會隨著人類的系列活動而發生明顯變化,在優越的生態條件下,采用綠色技術,生產出來的煙就一定是綠色生態煙嗎?發展綠色生態煙葉,需要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基礎,當前的生態環境優良么?要實現煙葉綠色化、規模化、可持續化發展,需不需要建設生態煙區?主要建設哪些內容?如何建設?記者帶著這些焦點問題,專門采訪了長期與煙草合作研究的中國農科院土肥專家李志宏博士,長期從事煙草栽培、植保研究的云南省煙草農科院土肥專家李天福研究員和植保專家秦西云研究員,云南省煙草公司煙葉管理處祝明亮博士。
煙葉與白鷺在綠色原野上翩翩起舞,齊唱生態文明和諧曲(李家賽/圖)
【李志宏博士】:綠色生態煙區建設不局限于某個區域,是大范圍、全方位的。當前應重點在規劃保護、治理環境、完善配套設施三個方面下功夫。
李志宏博士在訪談中指出了發展綠色生態煙葉的重大意義,認為,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全社會對資源安全、生態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高度關注,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為農業可持續發展集聚了社會共識。2015年初,農業部推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5月又頒布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大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煙葉種植作為農業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現階段控煙壓力增大,行業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更應從建設綠色生態煙區入手,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煙葉,推動煙葉可持續發展。
李志宏博士還指出,由于我國農業生產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長期依賴化肥、農藥等化學品提高產質量,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目前,農藥利用率僅30%左右、其余都落在土壤和水中污染環境。氮肥利用率僅25~30%,單位面積化肥用量超過15kg/畝(225kg/km2)的安全上限。全國10%以上的耕地受重金屬污染,10省100個煙葉樣品中有52%的煙葉Cd含量超過“無公害”煙葉標準。因此,發展綠色生態煙葉,必須先治理生態環境,采取有效措施創建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煙區。
李志宏博士就如何建設綠色生態煙區談了幾個新觀點。他認為,綠色生態煙區建設不局限于某個區域,是大范圍、全方位的。當前,應從三個方面來建設:一是規劃保護生態煙區,建立生產技術標準、入田生產物資(水、肥、藥、膜等)準入標準、大氣土壤監測標準,通過從源頭控制有害物來保護植煙生態;二是治理植煙生態環境,對現有生態煙區土壤重金屬、農殘、殘膜等有害物進行全面普查,摸清背景值,分類治理,不符合綠色食品生產標準的區域停改種,超標則采用土壤修復技術進行治理;三是進一步完善水源、煙水配套、煙路、煙地、煙機、育苗、烘烤、防災等配套設施,夯實綠色生態煙葉發展基礎。
土壤保育工程——綠肥還田培肥地力(王瑞寶/圖)
劃定生態煙區,優化輪作,煙與煙同步綠色化發展
【李天福研究員】:劃定生態煙區,制定綠色生態煙區發展規劃,通過實施土壤保育工程,優化輪作工程,減化學肥料工程,全程機械化工程等“四大工程”建設,創造一個達到綠色食品生產產地環境,實現煙葉綠色化、現代化生產。
李天福研究員指出,煙葉要綠色化生產,首先必須以保護農田生態環境為前提。就云南來說,煙區生態條件與世界著名優質煙產區具有較好的相似性,是最佳優質特色煙產地。但是,由于包括煙葉在內的農作物生產多年來長期依賴化學品提高產質量,植煙土壤中有重金屬、農殘,土壤質量在下降,明顯影響煙葉品質安全。因此,建設生態煙區,應先劃定生態煙區保護,同時,制定綠色生態煙區發展規劃,分階段、分區、分類進行治理。施土壤保育工程,通過綠肥及秸稈還田、深耕曬垡、土壤酸堿度調整、水肥調控等,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實施優化輪作工程,全面實行2~3年輪作制,優化輪作作物,選擇與烤煙無茬口特性、非茄科作物作為煙前后輪種作物,優先選擇能形成產業的作物,以便煙與煙同步綠色化發展。同時,在植煙區周邊種植向日葵,誘集害蟲,保護害蟲天敵,促生態平衡。實施減化學肥料工程,大力推廣以有機肥為主的施肥技術,研發高效有機無機肥,降低化學肥料用量,全面推廣水肥調探技術,提高肥效,減少化肥污染。實施全程機械化工程,加快主要勞動環節農機研發步伐,在施肥、植保、補水、中耕培土、封頂抑芽、拔桿等關鍵技術環節以機代人,將綠色生產技術全面落實到位,防煙農私自增加化學品施用造成污染。與此同時,煙輪作作物在施肥和植保等方面也應以機代人,才能確保植煙土壤潔凈。
此外,李天福研究員還就綠色生態煙葉品牌建設提出了新觀點。他指出,目前,各煙區都在積極開發綠色生態煙葉,但所產煙葉是否是綠色煙葉,自己說了不算,還需由國家指定機構進行認證。因此,在建設生態煙區的同時,應重視綠色煙葉品牌建設。可從“無公害煙葉、綠色生態煙葉、有機煙葉”三種品牌建設考慮,以煙葉基地單元為單位,分三步建設“三品”。第一步,對經多年嚴格按中國煙草總公司推薦農藥品種使用,使用過程中經嚴格規范管理的基地單元煙葉,建議申報認定“無公害煙葉”;第二步,對實施綠色生態煙葉開發試點基地單元煙葉審報認定“綠色生態煙葉”;第三步,在綠色生態煙區未使用化學品入田的基地單元煙葉,以及有機煙葉基地單元煙葉,建議申報認定“有機煙葉”。成熟一個審報一個,發展一個,邊建設邊發展,邊升級,以此推動煙葉綠色化發展。同時,還應實行收購價格差別政策,按煙葉品牌論價,體現優質優價,推動和加快煙葉綠化發展進程。
設置害蟲誘集帶促生態平衡(李家賽/圖)
【秦西云研究員】:全面推行綠色植保,加強農藥使用管理,杜絕高毒化學農藥入田,保護好煙區生態。深化提升煙草主要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水平,提高防效。植樹造林,創造天然植物屏障,防病蟲流行。加強病蟲害抗藥性和農殘調查監測,研發農殘治理技術,保護植煙生態,提高農產品安全性。
眾所周知,化學農藥品是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因子之一。當談到生態煙區建設時,秦西云研究員認為,應著手全面推行綠色植保,杜絕化學農藥、除草劑等化學品使用,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源,創造良好的植煙生態環境。近年云南在煙草病蟲害綠色防控方面正在做新農藥防效評價和農殘檢測技研究,通過嚴格把好新農藥這一關,為煙用農藥的安全性提供保障。事實上,云南從2002年開始就是行業指定的煙用農藥田間對比試驗點,每年在云南省煙草農科院、楚雄州煙草公司、保山市煙煙草公司進行煙用新農藥田間試驗、防治效果評價和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研究,一方面為煙葉生產推薦使用農藥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為煙用農藥殘留監測提供技術支撐,為安全合理使用農藥,提高煙草病蟲草害防治效果,減少環境污染和保障煙葉安全性提供保障。
不過,他認為,在生態煙區應重點推行以生物物理技術為主的綠色植保技術,從煙草育苗至大田期以及煙草前后作物都要推行,減少農藥使用和農藥殘留,保護好農田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才能確保農產品品質安全。
普洱煙區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
秦西云研究員還認為,生態煙區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農藥使用管理。在這一方面各煙區都做了大量工作,保山對煙葉農藥的規范管理非常到位,把關把得好,積累了很多可借鑒定的好經驗、好做法。此外,還需要大興植樹造林,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保障。云南雖然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30多年,森森覆蓋率達50%左右,但煙區總體上仍然缺林少綠林,生態脆弱。因此,要大力提倡植樹造林,改善生態,創造一個天然植物屏障,不利于病蟲害大發生,可以減少農藥使用。他舉了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普洱自然生態環境好,植被種類豐富,植物成為天然屏障,病蟲害單一。一個病害或者蟲害的爆發,是因生產單一,品種單一所致。普洱作物種類豐富后,減少了病蟲害的流行。
秦西云研究員指出,要建設好生態煙區,今后在綠色植保技術研發上還需做大量工作。他說,近年來,由于受耕作制度、栽培方式改變、氣候異常等多種因素影響,在新形勢下植保工作需要探索更經濟、更安全、更高效、更符合生產實際的病蟲防治模式,完善煙草病蟲害可持續防控技術體系,要在五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充分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重大危險性病蟲害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為煙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