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煙株進入旺長期,“謝科技”就開始忙碌了。
“謝科技”名叫謝晏芬,是云南省曲靖市陸良縣小百戶鎮煙葉站副站長。“謝科技”是當地職業煙農們對她的親切稱謂。
看著一株株待烤的紅花大金元品種烤煙,謝晏芬忙著培訓各村的煙技員,要求他們把烘烤技術普及到煙農。
“生產紅花大金元品種烤煙最難最不容易把握的就是烘烤環節。”謝晏芬告訴我。她心里明白,必須結合職業煙農建設把科普知識培訓到戶,嚴把科學采烤環節,才能確保把“紅大”煙葉烤黃烤香,實現煙農的增收目標。
除了煙葉采烤科普工作外,在煙葉生產的每一個環節,謝晏芬都通過各村的煙技員把各項技術推廣到煙農。
謝晏芬的工作只是曲靖煙葉科普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云南曲靖市煙草專賣局(公司)以提升煙農整體素質為重點,抓好科普站點建設,充分發揮科普工作提高煙農科技文化素質的作用,逐步培育了大批高素質的職業煙農。
科普一枝花 香飄千萬家
在曲靖市煙草公司陸良分公司小百戶煙葉站門口,一塊由中國科協和財政部授予的“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獎牌吸引著無數煙農絡繹不絕前來查閱資料和電話咨詢科普知識。
“參加科普,永不落伍!”上壩村委會村民朱連華對煙葉站煙農學校連連稱贊。煙農學校圖書室常年為村民提供圖書借閱服務,煙農來借書和看書都很方便,陳列室配備煙葉樣品展示、病蟲害宣傳掛圖、音像制品等科普資料,煙農學習起來非常直觀。
“煙葉站煙農學校與農科站圖書室實行圖書交換聯動,豐富書籍數量,煙葉站專門安排一人負責圖書管理、一人負責接聽電話咨詢,每天接待看書和電話咨詢近五十余人次。”小百戶煙葉站黨支部書記王建林說,煙葉站依托科普服務站、科普員、信息欄、科普長廊、閱覽室、科普熱線電話咨詢、煙農學校,采取專題講座、田間指導、群眾會、家訪、廣播等多種形式,發展科普帶頭人和科普示范戶、組建科普服務專家隊伍、創辦科普示范煙田,擴大了利用科普資源為群眾服務的范圍和效果。
科普員在田間開展培訓
“有圖片的病蟲害類書籍最受煙農歡迎!煙農通過圖片就能直觀地識別各類害蟲和病害,為正確鑒別病蟲害、防治病蟲害奠定了良好基礎。”王建林說,煙農們有的借書回去看,有的打來電話咨詢,或者通過宣傳單、光盤等資料學習。
經過培訓,村民大都認識到要想過得好,科技必不可少,全村430戶煙農都種植“紅大”,并一直堅持執行煙葉站推廣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用量杯施肥到株,部分農戶甚至帶稱到煙田里稱量施肥,畫線、打點后規范移栽。“煙農掌握了扎實的‘紅大’種植技術,落實各項生產技術措施都比較到位,主要得益于煙葉站的科普培訓。”小百戶鎮上壩村委會主任方紹兵對煙葉站的科普示范作用贊嘆不已。
“科普一枝花,香飄千萬家!每年,村委會都安排科普員幫助煙農記錄從烤煙移栽到交售的各項工作,算成本、算收入,幫煙農查找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生產技術的不足之處,整體提高了煙農的種煙水平。”方紹兵說,村民們以烤煙為主要經濟作物,由于技術措施執行到位,煙葉質量好,收入也較高,都不愿意外出打工,在家種煙。
“煙葉站的科普示范已輻射到附近的中壩、興仁、永莊等村委會,村民們的質量意識、環保意識都明顯增強。”方紹兵說。現在,村民們在種植玉米、洋芋、水稻時也參考烤煙的種植技術,畫線打點規范種植。村民平建華在找不到石灰畫線的情況下,甚至用磷肥代替石灰畫線,堅持標準,規范種植糧食作物。
職業“選手”領跑致富
由于具備扎實的種煙技術,陸良縣馬街鎮薛官堡村職業煙農袁建芳近5年來種煙面積逐年遞增,從50畝一直增加到146畝,烤煙種植是他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
“我種煙的底氣很足!水能自流到地里,土地流轉有合作社保障,煙苗、機耕、分級等環節工作由合作社提供,施肥和烘烤有煙站作技術指導……這都是我的底氣!”
袁建芳告訴我們,自己家庭有11口人,負擔重,其中包括1個老人要贍養,孩子們有的在上幼兒園、有的讀小學、有的讀初中、有的讀高中,還有的癱瘓在床。自從走上職業煙農這條道路后,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是煙葉站和合作社給予了大力支持,才過上現在的好生活。在每年要支出近4萬元生活費的情況下,去年還投入20萬元建設了新房,全家11口人所有的開支都依靠種煙。
在馬街鎮薛官堡村,像袁建芳那樣以種煙為主的還有近30人,周理就是其中一位。
小百戶煙站副站長謝晏芬(右)在指導育苗
“有煙葉站為我撐腰,我種煙就有了底氣,種煙面積從67畝擴大到112畝。”周理說,2009年以前,他以種菜為生,由于菜價不穩定,連本錢都虧光了。后來改行種煙,在煙葉站的指導下,借助種菜的管理經驗,周理的種煙效益一年比一年提高。他的家庭收入比以前翻了幾十翻,不但改善了住房、提高了生活標準,還買了車子。
“有技術、善經營、懂管理、會節約是對職業煙農的基本要求。”馬街鎮金土地烤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朱風玲說,全村1000多戶種煙農戶從2009年開始逐步減少,種煙面積通過土地流轉向職業煙農傾斜。今年,全村31戶種煙戶承擔1938畝、5800擔的烤煙生產交售任務。
朱風玲還告訴我:“為提高煙農們的素質,煙葉站始終不放棄對煙農的培訓,除培訓烤煙知識外,還組織合作社為煙農培訓洋芋、豌豆等種植技術,其中培訓脫毒洋芋生產技術時還聘請了省農科院的老師來授課。”不僅如此,在煙葉站的引導下,煙農們還熟練掌握了煙葉生產管理技術要求。比如,不適用下部煙葉優化處理時,煙農都能主動優化;在節約物資方面,煙農按測土配方施肥的標準施肥,施用肥料的配比恰當;在使用人工方面,能按照煙葉生產技術措施的要求,合理分配工人的崗位,優先安排熟悉技術的工人負責技術活……
陸良縣其他村也在同步探索著掌握科學技術的高素質職業煙農的培育模式……
譬如陸良縣召夸鎮小壩村委會書記兼主任王昆紅就認為:“總量有限的種煙規模,使戶均種植規模更有限,僅僅依靠規模種煙已不能滿足村民渴望通過增加種煙規模來致富的期望值。”
小壩村委會規劃下一步再加大土地流轉,保持種植烤煙的傳統優勢,同時培育種植制種玉米等新興產業,形成輪作種植制種玉米與種植烤煙的模式。緊緊依靠學習培訓,從種煙的煙農隊伍中再分離100戶村民去種植制種玉米、秋洋芋、蔬菜等作物,培育以職業種植烤煙或制種玉米單一作物為主的新型農民,增加戶均種植規模效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