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劉芝松,是貴州黔東南州岑鞏縣天馬鎮天馬村人。幾年前在上海、浙江等城市做水電工,起早貪黑也存不了幾個錢,難以照顧到家里的妻兒老小。自2007年縣里大力發展烤煙產業以來,他毅然選擇回到家鄉種起了烤煙。8年來,他腳踏實地、吃苦耐勞,通過勤學種煙技術,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煙能手。從剛開始的5畝發展到現在的80畝,純收入也從1萬多增長到了20多萬。煙葉收購結束后,現已開始著手修建自己的新房,真正實現了小康夢。
“以前種過包谷、稻米、西瓜,但是收入不高,風險也大。像我們這樣年輕一點的很多都外出打工了,如果不種煙的話,會有很多田被荒廢啊。這幾年,全鎮烤煙快速發展,讓家鄉面貌煥然一新。原來的泥巴路變成現在的水泥路、柏油路,給生活提供了便利。”他說道。
對于種煙的條件的變化嗎,劉芝松表示,“變化很大。煙水工程的建設,種煙天旱不怕沒水澆煙,下雨不怕煙被淹。以前的毛胚土磚小烤房也變成現在的密集式大烤房,不僅降低生產成本,也提高煙葉質量。以前耕地是用牛犁、鋤頭挖,又苦又累,現在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這一切的變化是以前不敢想的。”劉芝松一邊笑著一邊回答道。“2015年我種了80畝,畝均收入達到4200元左右,比往年收入翻了一番。對于我來說,種煙最大的保障就是不愁銷路,價格穩定。”他自豪地說。“隔壁王二家種包谷賣9毛錢一斤,而我種煙折合下來每斤可以賣到14塊左右。別人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換到我這可以說成煙地里自有黃金屋。打算多流轉20畝地,農忙時就請鎮里閑著的婦女幫忙,也正好給她們帶來額外的收入。”
煙農種煙背后不僅有客戶經理的幫助,還有政府和煙草部門的支持。近些年,煙農購買肥料、地膜和農藥等物資都有補助政策,大大減少了生產成本。通過加大對煙區經濟投入,完善基礎實施配套建設,減低了煙農勞動強度。以煙農專業合作社為平臺組建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等多支專業化服務隊伍,為煙農提供全方位綜合化服務,助推煙農輕松種煙。
此外,還建立了專項風險保障基金,健全“煙草部門+政府+煙農”三方聯動保險機制,幫助解除大家的后顧之憂。2016年,行業又新增50元/畝地膜回收和25元/擔專業化烘烤專項補貼,提高了中部上等煙葉收購價格。這幾片葉子就能成為金燦燦的“黃金葉”,為我們脫貧致富鋪設康莊大道。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