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云南省煙草專賣局網站報道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當他回到批六寨村看望鄉親們的時候,全寨歡喜相告:“阿蘇回來了!”
“小蘇,你好久都沒有來看我啦。”時隔3月,當他又一次隨送貨車顛簸50多公里探望仁小時的時候,這名自幼雙目失明、獨自一人撫養一雙兒女的卷煙零售客戶,象至親來了般高興。
4年多的時間,他把元陽中轉站這支新成立的,由個體經營戶、燒烤店老板、郵政配送員、個體運輸戶等人員組成的煙草物流隊伍帶成了一支“鐵軍”——全站送貨車累計安全行駛180多萬公里,所有配送線路沒有發生過一起交通責任事故,沒有受到過一次零售客戶投訴。
20余年的堅守,他把單位當成了家,把煙農和零售客戶當做了兄弟姊妹,以一名共產黨員的胸懷,把青春奉獻給深愛的事業。他就是蘇明光,紅河州局(公司)物流分公司蒙自中轉站站長。
一粒種子,在心靈深處萌芽
“煙草是全省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廣大農民的‘錢袋子’。你們畢業后如果想為農民做點事,那就盡量從事與煙草有關的工作。”
……
1992年3月的一天,昆明農牧學校農學8902班的教室里,一位從外校請來的老師,語重心長地對坐在講臺下的蘇明光及他的同學們說道。那堂課上,這位時年40多歲的老師沒有講專業知識,而是和同學們談起了人生和理想。
講臺上,聲情并茂。講臺下,如癡如醉。老師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見證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偉大變革。聽他的課,心里激蕩著一股力量。
4個月后,蘇明光和同學們迎來了畢業季。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業對于農校的畢業生來說,毫無壓力可言,一些熱門專業或優秀學生,往往有多家單位搶著要。蘇明光服從分配,到了紅河州元陽縣煙草經營部(注:元陽分公司前身)工作。
彼時,元陽縣煙草經營部因工作任務繁重、工作條件艱苦、工資待遇一般等因素,非農校畢業生首選。
老師為他感到惋惜,同學們說他傻。然而,這名20歲出頭的小伙子心里,卻是美滋滋的——心心念念到煙草部門工作的愿望,咋就實現了呢?
為了發展煙草產業,元陽縣試種烤煙。1993年1月,元陽縣煙草經營部安排蘇明光到元陽縣沙拉托鄉牛倮村委會批六寨村當烤煙技術員,任務是開辟新煙區。
“楊大哥,村民們沒有種過烤煙,我擔心各家自己育出的苗不理想,你能不能和村里說說,劃出一片地出來,全村集中育苗。”入夜,牛倮村委會團總支書記楊志光的家中來了一位“說客”。
批六寨村位于元陽縣城20多公里的大山深處,路險坡陡,世居數十戶哈尼族群眾,主要經濟來源靠種植包谷和水稻。
當年的批六寨,全村沒有一間磚瓦房,村民住的是土坯墻的茅草屋,多數人家很長時間都吃不上肉。條件稍好的,也不過在炒菜的時候把懸在灶頭上的老臘肉拿到鍋里抹一抹,完了再掛回去……
雖然自己也是農民的兒子,但批六寨村的貧困程度還是超出了想象。蘇明光暗下決心:一定要帶著大家把烤煙種好。
在這個僅有少數人會說漢話的少數民族村寨開辟新煙區,難度可想而知。育苗便是一難。
蘇明光到批六寨工作時,正植烤煙營養袋育苗技術推廣運用時期。營養袋育苗工序繁多,管理必須跟上。在“翻譯”的幫助下,蘇明光上門挨家挨戶做工作。于是便有了開頭的“夜訪”。
蘇明光的真誠打動了村民和村干部。批六寨村小組在村邊劃出了一塊面積1畝多的苗床地,供全村集中育苗使用。
元陽縣氣候炎熱,苗床地里的煙苗每天都要澆水。為了減少工時,蘇明光在征得大家的同意后,以戶為單位排出了時間表,每家輪流給煙苗澆一天水。
看著一天天長大的煙苗,蘇明光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有一次,一戶李姓村民外出趕集,等傍晚回到家后,才想起今天輪到他家給煙苗澆水。當一家5口人拎著水桶趕到苗床地的時候,發現煙苗已經澆過了水——蘇明光一個人替這戶村民完成了任務。
給1畝多的煙苗澆足水,需要30多擔清水。一擔清水大約50多公斤。這些清水,取自于距苗床地半公里以外的一處山澗。中間這段,是只能步行的崎嶇山路。殊不知,身形單薄的蘇明光當天在挑了20多擔水后,肩膀便已被扁擔被磨破……
當年5月初,批六寨種下了300多畝烤煙。蘇明光沒有歇氣,按照單位安排,在烤煙采烤前又帶領村民們動手新建了16座烤房。擔心村民烤不好煙,蘇明光在烤房邊一蹲就是一宿,手把手教煙農烤煙。
這年煙葉收購結束后,批六寨洋溢著一片幸福。雖然蘇明光已回憶不起全村當年賣煙的總收入,但村民李呼山卻還清楚地記得,當年賣煙的錢,是他“活了30多年摸過最多的一次。”
蘇明光入職煙草后,還有許多選擇的機會——從批六寨烤煙育苗到采烤期,他近半年沒有回家。當母親見到曬得黝黑、愈發清瘦的兒子時,心疼得流淚,背著他托人聯系到了一家更好的單位。執拗的蘇明光沒有答應。
如果只是為了一個飯碗,蘇明光也許不會堅持多長時間。除了待遇,在他的心里,還有更加清透的東西。
一腔熱情,溫暖一片心田
2018年11月,筆者跟著蘇明光到元陽縣馬街鄉走訪市場。順著馬街鄉集鎮的街道一路拜訪,零售客戶們像見到老朋友一樣,熱情地和蘇明光打著招呼。一名零售客戶從貨架上抓起幾瓶礦泉水,硬塞過來。
“如果不是小蘇幫忙,我家不可能賣這么多年的卷煙,更不可能過上現在的日子。”坐在郭興明的店里拉家常,這名年近六旬、賣卷煙20多年的零售客戶的眼睛笑得彎成了一條線。
“小蘇總是說,有什么困難一定要告訴他,不要悶在心里。”郭興明對筆者說,此前卷煙沒有送貨到戶,加之道路交通條件不好,他到城里批發卷煙經常半天都等不到回去的車。時間一長,他打起了退堂鼓。蘇明光得知情況后,為他想了不少辦法,有時甚至借來汽車幫他送貨回家,為他解決困難。
蘇明光和這些零售客戶沒有任何血緣關系,但對待他們的感情卻象火一樣炙熱。筆者感受到了一顆金子般的心。
因產業結構調整,批六寨從1994年以后便再未種植過烤煙,蘇明光隨之也離開了這個工作的起航之地。2016年7月的一天,時任紅河州局(公司)物流分公司元陽中轉站站長的蘇明光到沙拉托鄉走訪卷煙零售市場,途經批六寨的時候,探訪了這個曾經工作過的地方。
時隔20多年,還有多少人能想起當年那個恨不得住在煙地邊的烤煙技術員?
“你是不是煙草公司的阿蘇?”“阿哥,我就是阿蘇,今天來這邊辦事,順路來寨子里看看。”盡管臉龐刻上了歲月的痕跡,但村民何勁還是認出了蘇明光。
何勁當年也是一名煙農,對蘇明光印象深刻。“現在大家的日子好過了,不消再愁吃愁穿了。”何勁熱情邀請蘇明光到他新建的小洋樓里坐坐,同時打電話告訴村里的幾位好友:“阿蘇回來了!”
批六寨沸騰了。二十多人涌進了何勁家里,歡喜得象見到了多年未見的故知。蘇明光看到大家,也高興地像個孩子,咧開嘴笑著。
“阿蘇,你變老了。”村民楊木斗高興地拍著蘇明光的肩膀。批六寨已故老村長李用娘的老伴握著蘇明光的手,一個勁地抹眼淚:“你大爹走的時候,還念著你的名字。”因為行動不便,70多歲的楊文光老人未能見到蘇明光,流下了遺憾的淚水。
20多年前,這位年輕的烤煙技術員的辛勤付出得到了批六寨村民的肯定,把他當成了村里的一份子。村里誰家有個家庭矛盾,鄰里之間有個大小糾紛,都要請他來說幾句公道話。
20多年的時間并未沖淡蘇明光和鄉親們的情誼。初心未改,誰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就把誰裝在心里。
不論對誰,蘇明光的心總是火熱。2013年年初,蘇明光忙著辦一件大事——找房。
這年元月,紅河州局(公司)物流分公司元陽中轉站站成立。組織調整了蘇明光的工作崗位,任元陽中轉站站長。
元陽中轉站成立之初,40名員工有一半不是本地人。為了讓這20人安心工作,幫助他們解決住宿問題成了蘇明光心頭的一件大事。他利用休息時間滿縣城找房子,有合適的便和房東談,把租金壓到最低。為了解決部分員工夫妻兩地分居的問題,蘇明光又多方奔走,為這些員工的家屬找工作。
筆者直截了當地問蘇明光,帶領中轉站人員做好工作已經很辛苦了,為什么還要操心這些事。他認真地說:“出門在外討生活不容易,如果單位對他們的家庭和生活不聞不問,他們會認為單位把他們當外人,心就會慢慢冷掉,時間一長,心思就不會放在工作上了。”
在送貨員耿志英眼里,蘇明光就象兄長一樣,在最困難的時候給予她最需要的幫助。耿志英只身一人在元陽工作,在當地熟人不多。2014年一天深夜,耿志英突發急性胃炎。劇烈疼痛中,她撥通了蘇明光的電話。蘇明光馬上安排中轉站的兩位女同志把她送到醫院,等病情穩定后才放心。
2017年12月,駕駛員楊忠文的父親因病去世。蘇明光正在公休,此時他已離開元陽中轉站,到相距一百多公里外的蒙自中轉站任站長。得知這一消息后,他駕車從蒙自趕到了元陽,送老人最后一程。
“他比我們的親兄弟還親。”說這話的時候,楊忠文的眼里有淚。
“他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