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貴州日報》報道 ?? 沒有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就會大打折扣。實現同步小康,關鍵在扶貧,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貧困地區,重中之重在貧困群體。
新時期,怎樣扶貧?如何引導偏遠山區脫貧致富?在扶貧開發工作中,貴州省煙草專賣局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緊緊抓住國家煙草專賣局支持貴州“兩煙”加快發展和實施對口產業扶貧的機遇,逐步構建貧困地區依托煙草產業求發展、煙草立足貧困地區求穩定的良性互動機制,讓廣大煙區群眾深切地感受到煙草產業在脫貧致富中的重要作用。2014年,貴州省煙草專賣局被省委評為社會扶貧先進集體,威寧縣煙草專賣局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
產業扶貧 催生威寧“小康夢”樣板
威寧,年平均日照1812小時,比全省平均值高出約600個小時。全年無霜期220天以上,適于種植優質烤煙。
威寧,同時也是全國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之一。威寧的扶貧攻堅工作歷來受到國家、省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關注。省煙草專賣局在煙葉計劃、基礎設施建設、智力支持等政策方面大力向威寧傾斜,發揮產業優勢,助推威寧盡快走上小康路。
自2005年以來,省煙草專賣局在威寧實施煙葉生產基礎投入建設資金達10.57億元,整合政府項目資金2.5億元。其中,投資4.11億元,建設煙水配套工程46個,國家局援建水源性工程1個,有效解決36.32萬畝基本煙田的灌溉問題,同時解決18.5萬人、26.3萬頭大牲畜飲水;投資4.8億元,建成大型密集烤房14894座,可承擔烤29.79萬畝基本煙田煙葉烘拷;投資0.23億元為烤煙專業合作社推廣購置農機具5954臺(套);投資0.4億元建設育苗大棚32.63萬平方米,供苗面積16.32萬畝;投資0.25億元建設機耕道115.38公里;投資0.78億元,整理基本煙田3萬畝。
2009年至2013年,組織實施了湖南中煙、貴州中煙等企業支持的威寧新農村建設項目,建成迤那“芙蓉新村”、秀水“貴煙新村”等小康村民生試點。2012年至2015年,煙草部門還投入資金2200萬元,建設雪山鎮謝家院村、黑石頭鎮河壩村等11個扶貧新村。
2013年,威寧收購煙葉73.69萬擔,煙農總收入9.82億元(含補貼),實現煙葉稅收1.98億元。僅煙葉一項就為威寧145萬各族群眾帶來人均660元以上的收入,為威寧的扶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推動威寧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輕松種煙 秀水村過上好日子
10月16日,記者初到威寧。雖是金秋十月,霏霏細雨讓冬季不期而至,空氣中夾著絲絲寒意。
到達威寧時已是下午3時。當了解記者要下村采訪,高原煙海管理區主任、威寧縣煙草專賣局局長楊雙劍急了:“那得趕緊走,鄉村霧很大,我得為你們的安全著想。”
車駛出威寧縣城不到10公里,已是霧氣氤氳,讓人辨不清方向。遇上這樣的氣候,我們心里產生幾分擔憂,今天的采訪會順利嗎?
穿越層層迷霧,窗外美景逐漸清晰。一個多小時后,我們來到秀水鄉秀水村,令人驚喜的鏡頭一一涌進眼里:一幢幢新農居整齊漂亮,一條條縱橫交錯的排洪渠、機耕道鑲嵌在廣袤無垠的田地里,干凈整潔的水泥路延伸到村里每一個角落……
眼前的景象讓記者驚訝、贊嘆。
“這一片是貴州中煙的煙葉基地,大約3萬畝,秀水鄉秀水村也是省煙草專賣局與貴州中煙支持建設的新農村項目。”
因為種煙,秀水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村支書馬群福說起村里變化感慨萬千:“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現在已經達到6000多元。”
全村480戶人家,90%以上都種植烤煙。因為種煙機械化程度提高了,現在種煙比過去輕松。
“田成方、溝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楊雙劍把土地整理口訣背得溜溜熟,按照這樣的標準,由煙草部門每畝投入3千多元進行規范化整理,過去因水土流失嚴重、草山草坡蛻變成良田沃土。
“土地整理后,對煙農來講是一勞永逸的事情。”楊雙劍介紹,連片的土地開發,煙水、機耕路、農機具、烤房等基礎設施的配套跟進,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提高了,勞動強度降低了,種煙也從傳統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向集約化、標準化轉變。
“這個季節,田里煙葉早已經采收完了。地里還種什么?”記者問。
“綠肥。”威寧朝陽烤煙專業合作社監事長馬興義說,種植“綠肥”植物既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以發展畜牧養殖,是近幾年來探索發展“畜-沼-煙”循環煙葉生產的新模式。
馬興義帶領的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為煙農提供以機耕、育苗、烘烤、分級等關鍵生產環節一條龍服務,并定期對煙農開展各類培訓,提高田間管理和技術水平。
威寧朝陽烤煙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馬紹武介紹,秀水鄉種煙斷斷續續有些年頭了,但過去因土地分散,農業基礎配套滯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農民科學文化水平低,專業化組織程度不高,收益沒有保障。甚至連種植土豆、玉米等傳統農作物,都會因生態脆弱讓群眾感到很無奈。
水不足、路不通,人背馬駝、人耕牛犁的方式也是過去生產效率不高的原因。
這些都是秀水鄉的“老皇歷”。隨著國家、省煙葉政策向威寧傾斜和扶持,咸寧煙葉產業得以快速發展。如今,威寧已是全國第三、全省第一的煙葉種植大縣,常年種煙面積28萬畝、收購煙葉60萬擔左右,承擔著10個國家局基地單元、2個省局基地單元的建設任務,與湖南中煙、貴州中煙、浙江中煙等工業企業建立起穩定的煙葉原料供應基地。
集中安置 芙蓉新村大變樣
在位于迤那鎮的“芙蓉新村”,記者看到,新村民房整齊,道路整潔,設施齊全。芙蓉社區服務中心的兩層小樓,農家書屋、健身房、農技服務室等一應俱全。
文化廣場上,學生們快樂地打著籃球,村民們悠閑地健身、聊天,四周是一望無際的田野,一股濃郁的幸福氣息撲面而來。
曾經分散居住的70戶煙農,他們的房子全部拆掉復耕種植烤煙,由煙草部門與當地政府籌措資金建設“芙蓉新村”進行集中安置,清一色的兩層別墅,每家前有小花園,后有小院子。走在寬闊干凈的連戶路上,如果不是迤那鎮合興村村主任袁龍領路,我們很難找到種煙大戶馬開朝家。
聽說記者來采訪,鄰里鄉親紛紛趕來,馬開朝家二樓客廳里一下子熱鬧起來。
“242平方米的小洋樓,沒花一分錢,連燈都給安好了的。”
“現在黨的政策實在好呀,種煙使我們脫了貧、致了富!”
……
馬開朝還激動地向記者念起民謠:“迤那是個好地方,省委書記大力幫;煙農住上小別墅,路燈全靠太陽光。”
村民們一句句樸實的話,感激之情從內心奔涌出來。幾位村民還算起今年的收入,熱議的還是種煙的事兒。
“以前種煙沒有技術,種下去靠的是望天水。”迤那鎮鎮長穆春林說,“由于工程性缺水嚴重,鄉親們還得到幾公里外的地方擔水。現在,煙草公司有專業技術人員全程指導,技術有保障,煙草援建的馬家水庫能解決附近幾個村子的用水問題,生產生活用水也有了保障。”
煙水配套的一口口水窖,“天水”被點點滴滴收起來,滋潤了莊稼,成為群眾致富的“源泉”。
“馬開家40多畝,純收入最低也是12萬;返鄉回家種煙的新成員趙石軍純收入可達10萬元;李林林家種煙加上養殖收入,至少是20萬……”
“今天我已經拿到駕駛證了,十天之內打算買車。”李林林喜形于色。
煙農們住進別墅,開上小汽車,人均收入早已經超過小康標準,“芙蓉新村”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小康夢”樣板。
“芙蓉新村”并非孤例,雙龍鎮紅光村曾經是省級一類貧困村,2009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到今天接近7000元。記者看到,煙草部門援建的文化廣場即將完工,太陽能路燈從村頭安到了村尾……
“今年氣候有些反常,日照不足1600小時,不利于煙葉生長。但大家收入沒有減少,煙草部門實行訂單種植,讓煙農的種植風險降到最低。”從付照成、李紅紹、趙德洪幾位紅光村村民的臉上,看到了種煙給他們帶來的希望。
2013年末,全縣總人口145.4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9.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33.75萬人,貧困人口30.53萬人。威寧自治縣扶貧辦副主任李才彥對記者說:“這些年如果威寧沒有發展煙葉,貧困人口可能要增加一倍。”
黨建扶貧 綻放貴定農民幸福笑容
從2013年開始至今,作為省委派駐貴定縣開展黨建扶貧(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單位,省煙草專賣局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由省煙草專賣局副巡視員趙建忠為隊長,專賣處副處長鄭斌、省煙草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堯先后為副隊長,楊秀清、盧賢仁為成員一行4人組成駐村工作隊,真蹲實駐,真情開展“一宣四幫”,認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深入實施“精準扶貧”,大力建設“美麗鄉村”,在黨建扶貧駐村幫扶工作上不斷創造佳績。
一條路,一座水庫,搶抓項目惠民生
從貴定縣城出發,一路向南。汽車在漫天飛塵中“跳舞”。
距離縣城5.3公路的山路,走了四十多分鐘。在樂芒水庫灌溉工程施工現場下車,秋日溫暖的陽光照在工地上,工人們揮汗如雨,熱情高漲。
“一年半以后,一座總庫容230萬立方米的水庫就會在兩座山之間建起來。”項目負責人趙和平說,屆時將解決人畜飲水上萬人,不僅附近的樂芒村、勝利村、南平村會受益,整個貴定縣城的居民生活用水和建設用水都會得到有效保障。
站在現場,省煙草專賣局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陳堯告訴記者,水庫項目是他們積極協助貴定縣在“娘家”省煙草專賣局幫助下,爭取到國家煙草專賣局投資的煙草援建水源工程。項目總投資1.1億元,其中煙草部門援建資金6167.5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