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這些年,多虧了種植烤煙,一家子終于過上了好日子,真的要感謝政府和煙草公司的好政策啊!”蔡正林興奮地說著。
老蔡是云南普洱市景東縣文井鎮者后村的一位老煙農,種煙已經二十多年了,提起種煙的歷史,他感慨道:“過去在文龍,那時候家里就靠種水稻、養豬雞討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一家三口住的平房還是東拼西湊才蓋起來的。九三年景東縣煙草公司和政府開始推廣種植煙葉,既然政府鼓勵農民種烤煙,就說明種烤煙肯定是件能多掙錢的大好事,就把家里那六七畝地都種上了煙。”
開始種煙的第二年,老蔡家依靠種煙就掙了兩萬塊。初嘗甜頭的老蔡不斷摸索種煙門道,到1997年,他種的烤煙畝均產量已經達到3擔左右,年收入漲到了四五萬塊;但由于經濟條件、環境、技術等方面的制約,又是好幾年過去了,老蔡的收入還是在原地踏步。
2010年,老蔡全家搬到了文井鎮者后村,在這里,他的種煙之路越走越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剛到文井的第二年,煙草公無償給提供住房和倉庫,那真是了不得啊。”老蔡說道,“不僅如此,煙站服務更是沒得說,從整地理墑到技術指導,從移栽到烘烤,從該打什么藥,到啥時候提溝排土,啥時候開頂打岔,既有培訓,又有技術員手把手地教,這烤煙想種不好都難。”五年過去了,老蔡已然晉升30畝大戶,年收入達30萬,家中蓋起了新房,買了新車,家里人上了醫保,14年還全家一起到大理麗江自駕游,可謂真真正正過上了小康生活。
靠種植烤煙走上小康之路,老蔡只是是文井鎮者后村眾多煙農中的一員。這些年來,景東縣煙草公司在這里因地制宜發展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煙區基礎設施,大力發展規模種植,種植煙葉已成為這里的支柱產業,是村里60%的經濟來源。
者后村原先比較貧窮,雖然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但這里大山橫亙,山路崎嶇,相對閉塞隔絕。大山外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生活在山里的人們卻守著僅有的土地,種著傳統的水稻、甘蔗,身上的錢袋子癟癟的,依舊掙扎在溫飽線上;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不得不遠走他鄉打工謀生;許多孩子留守在家,他們的要求很低,只是能常見到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有一個新書包、一件新衣服……并不是這里的人們不勤勞,并不是這里的氣候太惡劣,而是沒有人真正引導他們走上致富之路。
隨著普洱市政府,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圍繞“夯實現代煙草農業基礎條件、帶動煙草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規劃的逐步推進,景東縣政府、縣煙草專賣局(公司)積極籌措資金、統籌規劃,突出煙草農業發展重點,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狠抓相關項目落實,并根據這里的資源優勢,以幫扶發展烤煙產業來為文井鎮群眾“造血”。通過補貼政策的實行,移栽、施肥、烘烤等各項技術指導等措施落實到位,“一對一”重點幫扶進村入戶,讓煙農學會了種煙,種出了好煙;煙葉產量增加了,煙農收入上去了,就連外出務工的青年,也有不少回到村里,種起了烤煙。
如今,來到者后村便可以看到一條條暢通無阻的道路、一個個蓄滿清水的水塘、一所所拔地而起的學校、一家家脫貧致富的農戶,者后村舊貌換了新顏,切實訴說著煙農脫貧致富的幸福故事。
煙草改變了者后村落后的面貌,改變了村民的生活環境,也改寫了者后村的歷史。在全面建設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生活在者后這樣的小村莊的村民們過不上小康的生活,就談不上“全面”,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者后這樣的小村莊建設發展不起來,就談不上“圓夢”。扎根這片土地,景東煙草會繼續與景東人民一起心手相連,動真心、動真情、動真格,出實招、下實功、求實效,向貧困宣戰,絕不讓貧困代代相傳。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