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腹地,漾家河畔。陜西省漢中市勉縣阜川鎮蒲家壩村就位于這里。
以前,這里交通不便、吃水困難、耕地稀少;如今,這里戶戶通路、家家有水、生活向好。在漢中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的結對幫扶下,蒲家壩村舊貌換新顏。
站在新修建的漾家河大橋上,該村一組組長周合義深有感觸:“煙草公司幫扶修建的這座橋,徹底改變了我們蹚水過河的歷史,修到了我們村民的心坎上。”
面對脫貧攻堅這場攻堅戰,漢中市局(公司)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及行業關于脫貧攻堅工作的各項要求,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打出一套強基礎、修設施、拓產業的扶貧組合拳,幫助該村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一份責任繪藍圖
日前,一場大雨落在了蒲家壩村。雖然已是夏日,但該村由于地處巴山山區,空氣中依然有些許涼意。而在蒲家壩村村委會辦公室里,卻蒸騰著一種熱烈的氣氛。原來,漢中市局(公司)駐村第一書記王波、村支書田稱義與駐村工作隊隊員正在商討壯大集體經濟的方案和措施。
王波,自2017年4月起擔任第一書記已有兩年多時間。而像這樣的討論,他已經組織了幾十次。
打硬仗,講究的是排兵布陣。“當時,我們在選派第一書記時,是從全市系統范圍內進行了多方面考察,必須要政治素質過硬、基層經驗豐富、熟悉群眾工作,還要能吃苦敢擔當。經綜合考察后,公司黨組決定由王波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這一重要職務。”漢中市局(公司)工會主席雷荔紅介紹說。
走村入戶、建檔立卡、謀劃產業發展……駐村后的王波絲毫不敢懈怠,村里的每個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脫貧攻堅,既講責任更講感情,必須把貧困群眾當親人一樣對待,將心比心,才能事半功倍。”王波說。
像王波這樣的駐村干部,在漢中市局(公司)已不是個例。據悉,2018年,漢中市局(公司)系統共派出駐村工作人員35人,其中駐村第一書記9人,幫扶11個貧困村,全年累計幫助278戶930人脫貧。其中,有2人分別被當地脫貧攻堅指揮部評為“優秀第一書記”和“蘇陜協作對口幫扶先進個人”。
“駐”進心里,才能幫到“點”上。“駐村人員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精準扶貧工作中,大力弘揚夙夜在公、只爭朝夕、真抓實干的優良作風,不僅要‘心到’,還要‘神到’,切實把工作做細、做實、做到位,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為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盡責出力。”漢中市局(公司)局長、經理許剛說。
根植泥土,腳踏大地,漢中市局(公司)的扶貧干部用堅持不懈的努力和腳踏實地的精神,為貧困村民勾畫著脫貧致富的新藍圖。
一點一滴為民生
把群眾的事辦快辦好,是漢中市局(公司)在扶貧工作中一直堅持的原則。
在蒲家壩村,行路難、吃水難,曾是田稱義最煩心的事。
“由于當地地理條件特殊,這里的村民祖祖輩輩靠天吃水。”田稱義回憶道,夏天用水量多,村民一天要挑水兩三次,來回就要近3公里,冬天水源地結冰,村民就只能背回一塊塊冰。
扶貧,首先要解決群眾最迫切的生產、生活難題。2013年,漢中市局(公司)按照省、市要求,對蒲家壩村全面啟動“兩聯一包”扶貧項目。
“經過調研,我們發現,吃水問題是當時村民面臨的第一大生活難題。特別是,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生活本來就不方便,還需要走山路挑水吃。這引起了公司黨組的高度重視。”雷荔紅介紹說。
事不宜遲。實地調研、專題研究、撥付資金,在當地政府部門的積極配合下,經過6個月的艱苦努力,2014年3月,一套包含過濾池、沉淀池、蓄水池、送水管的飲水工程全面竣工,徹底解決了蒲家壩村吃水難的問題。
“以前,洗菜洗衣用河溝水,吃的水要上山挑。如今,清水引到咱家里,擰一擰水龍頭,水就流出來了。”村民張興江一邊向記者展示家里的自來水,一邊興奮地說道。
除了飲水,該村出行難問題在漢中市局(公司)的幫助下也得到了順利解決。
“蒲家壩村的村民基本都生活在漾家河兩岸,但是由于歷史原因,一直缺少一座連通兩岸的橋。”田稱義介紹說,夏天河水猛漲,安全事故多發,冬天則需要蹚著冰冷刺骨的河水過河。
建橋,成了蒲家壩村幾代人共同的心愿。
把溫暖送到群眾的心坎上。如今,漢中市局(公司)投資120萬元建設的漾家河大橋已經建成使用,徹底解決了蒲家壩村和相鄰的大河壩村7個村民小組近1100人的出行難問題。
除此之外,漢中市局(公司)還積極協調爭取相關單位的扶貧資金200萬元,帶領村民修建了5公里的水泥路,安裝路燈80余盞,建設文化墻7面……
現在的蒲家壩,路是平的、水是清的、橋是新的,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片產業富百姓
扶貧,既要“輸血”,更要“造血”。
“真正有效的扶貧,不應局限在一時一事的幫扶,不應拘囿于即時見效的措施,而是要幫助貧困群眾逐步提升自主脫貧的能力,尤其以發展長效適宜的產業最為關鍵。”許剛說。
蒲家壩村是漢中市有名的種煙村。鄒孝明曾是該村有名的貧困戶。致富無門、生活無望,鄒孝明曾一度對生活失去了希望。
2014年,在扶貧干部和村委會的動員下,鄒孝明通過流轉土地種植了20畝烤煙。“剛開始種煙,心里非常忐忑,既不懂技術,也不會管理。”鄒孝明回憶道,多虧了煙草公司及時開展的技術培訓,還有合作社提供的專業化服務。
從“一無所有”到“脫貧致富”,種植烤煙讓鄒孝明一家“翻了身”。
其實,在蒲家壩村,像鄒孝明這樣通過種煙脫貧的貧困戶還有很多。“像張興紅、劉會兵、田明軍等人,都嘗到了種煙的甜頭,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田稱義說。
發展產業,必須“長”“短”結合。在長期產業方面,漢中市局(公司)積極動員引導該村成立了鼎順農林專業合作社,采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重樓、銀杏、紅花、防風、白術等中藥材種植1200余畝。
特別是,合作社積極吸納當地90余位村民參與種植管理、采收等工作,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年人均增收達5000元以上。這樣既解決了當地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還壯大了集體經濟,脫貧效果十分明顯。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經過有關部門認定,蒲家壩村已于2018年年底實現了整村脫貧。
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幫扶。“下一步,我們要發揮蒲家壩村離南鄭縣黎坪景區近的優勢,積極發展鄉村旅游,與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結合起來,真正實現富民強村。”對于未來,王波已經有了新的規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