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東坑鎮宋渠村,位于靖邊縣城以西約35公里處。曾經,這里土地貧瘠,村民靠天吃飯,不少貧困群眾對生活不抱希望;而今,當脫貧攻堅的東風吹來,這里新居敞亮、產業紅火,宋渠村人正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闊步前行。
變化從何而來?從曾經的貧困戶張興禮的話中可以找到答案。
“原來家里爛包得不像樣兒,脫貧致富更是有心無力,多虧了煙草公司的幫扶,我們對以后的生活越來越有信心了。煙草駐村工作隊的工作做得很到位。”張興禮高興地說道。
“交一份群眾滿意的答卷!”正是秉承這樣的信念,榆林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勇挑服務地方、回報社會的重任,積極融入脫貧攻堅大局,圍繞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創新扶貧機制,突出精準發力,讓脫貧摘帽的貧困戶過上了幸福生活,整村脫貧的宋渠村煥發出勃勃生機。
“繡花”功夫贏信任
脫貧攻堅,責任為先。打贏攻堅戰,“人”是關鍵。
榆林市局(公司)黨組高度重視扶貧工作,一方面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組長、其他黨組成員任副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確保將責任夯實到底,將工作部署到位;另一方面由黨組成員帶頭示范,每人幫扶1戶貧困戶,堅持因戶施策,力所能及地幫助貧困戶擺脫貧困現狀。
為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2017年6月,榆林市局(公司)選派張海軍、程凱組成駐村工作隊進駐宋渠村,確保幫扶措施落地落實見成效。
扶貧,貴在精準。走村入戶察實情、座談交流聽民意……駐村后,通過走訪調查,張海軍和程凱逐漸摸清了貧困戶致貧的原因,也了解了貧困戶對今后生活的期盼和愿望,為后續的精準施策打下了堅實基礎。
駐村幫扶,贏得群眾信任是前提,也是一大難點。“開展駐村扶貧,必須真正融入村集體,要把自己當作村里人,這樣才能扎下根子、撲下身子,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駐村工作隊隊長張海軍說。
村民張錄林今年44歲,由于家庭困難、性格暴躁,前幾年妻子跟他離了婚。“他對生活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家里房子破舊不堪,還有坍塌的危險。”張海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對于工作隊,張錄林最初持懷疑態度。“剛開始,我覺得他們來扶貧不過是走走過場、裝裝樣子,我們都窮了這么多年了,他們能幫啥?”說起當時的情況,張錄林不好意思地說。
2017年7月28日,天氣預報顯示,一場大雨即將來臨。張海軍和程凱想到張錄林家的危房,絲毫不敢懈怠,第一時間來到了張錄林家里。
排除險情、加固房屋……張海軍和程凱在張錄林家里一直駐守到第二天早上,一夜沒睡。
借著這個機會,張海軍給張錄林做起了思想工作,最終張錄林同意翻修房屋。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2017年10月,張錄林終于搬進了新房,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對于像張錄林這樣的貧困戶,必須先把住房的問題解決了,如果長時間住在危房里,人的信心就沒了。”張海軍說。從那以后,張錄林就把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當成了自己人。
一點一滴為群眾,一心一意真幫扶。正是憑借耐心細致的工作,張海軍和程凱得到了宋渠村越來越多群眾的認可。
產業鋪路有奔頭
扶貧,既要“輸血”,更要“造血”;既要下好“繡花”功夫,更要有產業作支撐。
走進張興禮家,寬敞的新房、干凈的小院、整齊的羊舍讓人很難想象他家曾經的貧困狀況。
由于妻子多年患病,還要供一個兒子上大學,憨厚老實的張興禮曾被貧窮壓得喘不過氣,整天悶悶不樂。
了解到張興禮的情況后,張海軍積極動員他養羊。從剛開始的5只種羊發展到現在50多只即將出欄的壯羊,張興禮一家通過養羊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當時,煙草公司不僅出錢給我送來了小羊羔,還給我修建了羊圈,家里的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張興禮笑著告訴記者。
同樣嘗到產業發展甜頭的,還有村民王世寬。
2017年,王世寬找到駐村工作隊,表示想要發展養殖業。原來,他早些年就有這個念頭,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只能擱置。看到駐村工作隊的真心幫扶,他又燃起了希望。
對此,程凱積極幫他協調落實種羊、種豬的相關事宜,同時還幫他聯系申請了3萬元的無息貸款。王世寬一家通過發展養殖業,于2018年年底實現了脫貧摘帽。
讓貧困戶有一份自己的產業,是榆林市局(公司)開展駐村幫扶的重要著力點。2017年,駐村工作隊在了解宋渠村的產業發展現狀后,積極與村兩委協調配合,制定了《宋渠村三年發展規劃》《宋渠村精準扶貧工作項目建設計劃書》《宋渠村集體項目實施規劃》等,為發展產業作了詳細謀劃。
在此基礎上,榆林市局(公司)專門出資9萬余元作為產業幫扶資金,支持宋渠村的貧困戶養殖薩福克羊;出資50余萬元,打出深水井,基本解決了村民的農業灌溉問題……一系列扎實的幫扶措施,為宋渠村的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宋渠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相關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目前,250畝雜果采摘園的樹苗栽種已全部完成,70畝牡丹芍藥觀光園已初具規模,200畝桑蠶養殖園及300平方米的標準化蠶室等配套設施正在有序建設中。
“未來,我們村計劃建設3000畝牡丹、芍藥園,項目建成后,鄉村旅游將成為宋渠村的一張新名片。”宋渠村黨支部書記郭京滿懷信心地說。
“志”“智”雙扶拔窮根
脫貧致富,貴在立志。
在扶志方面,駐村工作隊下足了功夫。他們制作了《脫貧攻堅應知應會政策手冊》《產業扶貧技術指導手冊》等,不定期走訪到戶,向村民廣泛宣傳脫貧政策,并積極聯系縣扶貧辦、產業辦、林業、教育、畜牧等部門,對貧困戶開展技術培訓。
移風易俗奔小康。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共同制定了《宋渠村村規民約》,幫助村里成立了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等,著力消除不文明現象,解決貧困戶“等、靠、要”思想。
“我們設立了村民行為紅黑榜,定期進行評比公示,并評選獎勵‘優秀共產黨員’‘十星級文明戶’‘好公婆好媳婦’‘致富帶頭人’等,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效果。”張海軍說。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讓貧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才能徹底拔掉“窮根”。
因為教學、辦公條件簡陋,無法為路遠的學生提供住宿等問題,曾經教學質量名列東坑鎮前茅的宋渠小學,面臨著“學生著急走、老師繞著走”的尷尬局面。
對此,榆林市局(公司)及時捐助5萬余元,為宋渠小學購買了1000冊圖書、100套桌椅等文體用品,有效解決了教學設施陳舊的問題。同時,他們積極向陜西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匯報相關情況,與地方政府商議共同支持該校建設一座綜合教學樓和一處標準化操場。如今的宋渠小學里,一座4層高的綜合樓已經拔地而起,很快就能投入使用。
此外,榆林市局(公司)還向宋渠村的貧困大學生發放助學金,并設立了助學基金,幫助貧困家庭的學生圓大學夢。
勇挑重任,勇于擔當,榆林市局(公司)的扶貧工作得到了當地社會、群眾的廣泛認可。榆林市局(公司)榮獲榆林市“2018年度社會扶貧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張海軍也榮獲榆林市“2018年度社會扶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