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誠勇毅,不勝不休。”這是2019年羅友發同志在參加武漢市煙草專賣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赴紅安學習后,留在他工作筆記本上的八個大字,這似乎是在表明他某種心志?
羅友發同志,武漢市煙草專賣局一名普通的黨員干部。1964年7月出生,1996年9月,當兵14年后,他從連長職位上,轉業到武昌煙草,一直在基層管理所工作。2015年11月,武漢精準扶貧攻堅戰打響后,他主動請纓,到新洲區潘塘街漢樓村,任扶貧攻堅工作隊隊長兼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多年的基層工作經歷,造就了他“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工作作風。
在4年多的扶貧工作中,他傾注滿腔真情,和漢樓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致力于為貧困家庭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先后為漢樓村籌措扶貧資金580萬元,建成油茶種植基地1232.88畝(其中種植紅冠桃300畝);建成200KW的光伏發電站一座;安裝太陽能路燈30座;改建擴建村老年互助中心和黨員群眾活動廣場。2019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8余萬元,出色完成武漢市脫貧攻堅戰階段性任務。
2016年7月,被武漢市國資委授予“優秀黨員示范崗”稱號,獲評武漢市煙草專賣局評為“優秀工作者”稱號;2017年,被湖北省煙草專賣局評為“湖北省煙草商業系統扶貧工作先進個人”,他所在的工作隊評為“扶貧工作先進工作隊”;2018年,被評為“最美煙草扶貧工作隊員”和“最美煙草扶貧工作隊”;2019年,再次獲評“湖北省煙草商業系統扶貧工作先進個人”。長江日報網、人民網、《湖北煙草》《中國煙草》也刊登宣傳報道了他的扶貧工作事跡。
立下愚公志 奮勇沖向前
漢樓村位于新洲區東北部,與麻城接壤,是革命老區的貧困村。由于地域偏遠、土地貧瘠、交通閉塞、基礎設施差,造成該地經濟落后,生活貧困,屬于集體經濟空殼村。該村有14個自然灣19個村民小組,560戶2063人。2018年動態調整后,全村貧困戶41戶114人。當地絕大多數青壯年外出務工,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勞動力緊缺,脫貧之路困難重重!
臨行前,武漢市局領導對他殷殷囑托:“扶貧攻堅是武漢市委市政府交給我們的政治任務,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意義深遠,必須出色完成!”羅友發暗下決心:這是一場從歷史中走來的決戰,唯有以創造歷史的堅毅才能打贏,唯有以奮勇向前的沖鋒才能打勝。他從踏進漢樓村的第一天起,就忙著走村串戶,和村民們拉家常、談愿望、話發展,描繪脫貧致富藍圖。他充分了解貧困戶家庭情況及發展意愿,深挖致貧原因,確保貧困戶信息精準再精準。他及時宣傳黨的扶貧政策,引導村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樹立勤儉持家、勤勞致富的正確觀念,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為了激發村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他同隊員一道幫助村民拍照,記錄脫貧致富路上的變化,并制作文化專欄,宣傳黨和政府對貧困群眾的關愛,歌頌村民的勤勞善良淳樸,增強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
扶貧濟困 真心傾注
站在漢樓村破舊的樓房前,羅友發緊鎖眉頭:“精準扶貧,產業先行!”羅友發把發展集體經濟產業作為首項任務。2016年,他發展油茶種植產業;2017年,又新建了一座200KW的光伏電站,使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到20余萬元,提前完成村集體經濟脫貧目標。2019年又發展了蛋雞生態養殖,鍥而不舍地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產業。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為了解決留守老人和兒童看病難的問題,他積極向武漢市局爭取幫扶資金20余萬元,溝通協調市、區衛計委和民政局,幫助漢樓村將廢棄的村委會辦公大樓,拆除改建成集衛生、娛樂、休息于一體的村“老年互助中心”,實現了“小病不出村,醫生走進門”的幫扶目標。
為了做好結對幫扶工作,羅友發總是深入貧困戶家中,及時了解情況,主動分擔幫扶責任人的幫扶任務。村里的貧困老人王方理,兒子眼睛三級殘疾,兒媳精神三級殘疾,兩個孫子上小學,全家的經濟來源全靠自己種點田地支撐,生活艱難。羅友發得知這一情況后,及時向武漢市局請求予以幫助,協調多個部門增加低保補助,想方設法扶持這個貧困家庭渡過難關。
2019年6月,貧困戶徐良友拄著拐棍來到工作隊,哭訴著需要增加殘疾補貼。老人年近70,幾年前因中風導致半身不遂,鑒定為三級殘疾。但老人一直認為鑒定不符,村干部數年前就幫他遞交了重新鑒定申請,但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說話口齒不清,加上老伴患有精神疾病,自己行動不便,思維混亂,不能到指定醫院進行檢查定級,始終不滿足升級條件,申請增加補貼一事擱置多年,老人不明真相,將怨氣轉嫁于村干部和辦事部門。部分村民提醒羅友發說,此事會惹一身麻煩。羅友發卻認為,老人確實有困難,正是需要關懷幫助的時候,內心焦急卻無力解決,言語難聽也是可以理解的。“精準扶貧就是要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群眾的心坎上,扶貧干部就是要用真情和真心,換來群眾的信任和滿意!”羅友發多次開車接送老人,協調奔波在區殘聯、街道辦和指定醫院。終于,殘聯部門重新進行了鑒定,老人的殘疾等級提升為二級,殘疾補貼增加申請成功。
他多方求援,幫助因車禍高位癱瘓的戢險平籌措醫療費;親自護送,幫助貧困學子李晚完成學業;自掏腰包3000元,幫助貧困戶余啟佼進行危房改造;利用“中國社會扶貧網”資助6戶貧困家庭;出資2000元,資助貧困戶發展有機水稻種植……。僅2018年一年,他個人捐款捐物累計達6000多元。在村民心目中,遇到再大困難,只要看到羅友發,就如同看到了希望!
鍥而不舍 不勝不歸
“‘手中千根線,根根不能亂’,扶貧工作頭緒多、線條多,就要像繡花一樣講究章法、精準發力,扭住關鍵節點;就要像繡花一樣穿針引線、上下貫通,打通大扶貧格局鏈路;就要像繡花一樣慢工細活、久久為功,夯實貧困村脫貧致富的發展根基。”這是羅友發對人常說的工作感悟。多年來,他始終沒有止步,心中時刻裝著貧困群眾。2018年11月2日,正在整理脫貧驗收臺賬的羅友發,突然接到家里電話:母親突發心肌梗死病危!他一邊電話安排家里送醫搶救,一邊堅持處理完手頭工作,第二天才趕到醫院。當他握著昏睡在重癥監護室的母親的手時,這位血氣方剛的漢子,忍不住留下了愧疚的眼淚。“我是駐村扶貧隊員,脫貧驗收時必須在崗!”僅僅在醫院陪護了3天,還未等到母親脫離危險,他就回到了村里,每天只能用電話問候從死亡線上生還的母親。在他的工作日志里,作息時間多是“五加二,白加黑”,奔走于貧困戶家中、田間地頭,感受群眾疾苦,謀求早日脫貧。隨著一個個問題解決,一件件事情落地,他的皮膚曬黑了、嗓子說啞了、眼圈熬黑了、鞋子磨破了、身體消瘦了,但群眾臉上的笑容增多了。他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用始終如一的言行影響帶動全體工作隊員,全力拼搏在扶貧戰線上。隊友們問他:“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脫口而出:“通過我們的群策群力,實現富民強村!”經過持續努力,漢樓村迎來了柳暗花明的喜人景象。2016年,在上級財政支持下,完成自來水改造,村民再也不用吃河溝里的水了;2017年,完成農村電網改造,村民再也不用擔心停電了;2018年,完成“管漢路”道路改造,村民出行更通暢了。同時,幫扶單位幫助建設的老年互助中心和黨員群眾活動廣場,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文化娛樂生活;2018年投入50萬元建成的17個打谷晾曬場,進一步解決了村民的生產生活需求,提高了村民對扶貧工作的滿意度。
“采來百花釀成蜜,為誰辛苦為誰甜。”汗水終于澆灌出漢樓村脫貧攻堅的累累果實。2018年底,漢樓村所有41戶貧困戶脫貧“摘帽”,整村脫貧出列。他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用始終如一的言行,帶領全體工作隊員,全力拼搏在扶貧戰線上,為實現富民強村,樸誠勇毅,不勝不休!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