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瓜果飄香。10月28日,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三家寨村村民侯貴林起了個大早,在微微涼意中,來到建在自家院中的玻璃平臺上,一邊溜達一邊呼吸新鮮空氣。
這個由數十塊鋼化玻璃拼接而成、方鋼為架的玻璃平臺,是侯貴林請城里的施工隊在8月份剛建好的,面積有70多平方米,頂部與二樓相連,四周裝有欄桿,既可以在上面活動,又能為院子遮風擋雨,一舉兩得。
“老侯,上面風景咋樣?”此時,同村的閔貴林和胡貴林一前一后路過侯貴林家,看到這漂亮的玻璃平臺,閔貴林打趣問道。
“美得很!等忙過了這一陣,請你們到上面邊看風景邊吃飯。”侯貴林樂呵呵地說。
其實,閔貴林、胡貴林兩家現在的日子也不差。閔貴林去年種了15畝煙葉,收入6萬多元,年底買了一輛小汽車;今年,他家的20畝煙葉收入8萬多元。胡貴林今年種了15畝煙葉,收入也比較可觀。
這仨“貴林”所在的三家寨村是一個彝族群眾聚居的小山村,距離蒙自市區有30多公里。
站在侯貴林新建的玻璃平臺上憑欄遠眺,遠處青山環抱、天上白云朵朵,村子周圍綠樹成蔭,磚混結構的房屋鱗次櫛比,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誰能想到,眼前這個美麗的小山村,受制于交通不便、資源匱乏、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薄弱等因素,幾年前還是個貧困村。居住在這里的29戶彝族同胞主要靠種植玉米和小麥維持生計,一年辛苦到頭只能忙個溫飽,始終難以擺脫貧困。
2012年,閔貴林承包了15畝土地栽種萬壽菊,但當年行情不好,一年下來毛收入才一萬多元。胡貴林的日子也不好過,每年孩子放暑假的時候,他總是很無奈——省吃儉用辛苦大半年,攢下的積蓄常常不夠兩個孩子交學費。
轉變發生在2016年。這一年,按照蒙自市委市政府部署,蒙自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和三家寨村結成幫扶對子。在對村里的環境、土地、基礎設施等進行綜合研判后,蒙自市局(分公司)認為村里發展煙葉產業比較可行。
“到時候煙葉種出來了,你們會不會不收?”
“聽說煙葉烘烤是個技術活,要是烤壞了怎么辦?”
有部分村民心里犯嘀咕。
為了消除大家的顧慮,蒙自市局(分公司)派出1名煙葉生產技術員駐村,手把手教村民種煙。沒有烤房,他們就提前計劃好,在煙葉成熟前建起了10座臥式密集型烤房。此外,他們還聯合煙農專業合作社,推行煙葉全商品化烘烤模式,村民們只需把采摘的鮮煙葉交給烘烤專業隊,不用自己動手烘烤,省工省時還能降低烘烤損失。
2016年,三家寨村29戶村民中有24戶種煙,戶均種煙收入3.12萬元。4年來,全村煙農種煙總收入突破300萬元。
實打實的幫扶,體現在方方面面。為滿足村民的文化娛樂需求,蒙自市局(分公司)于2018年投入資金9萬元建起一座鋼架大棚,作為村里開展各類活動的場所。為增強鄉親們的“造血”功能,他們還在去年捐贈10萬元資金,與其他社會力量一起幫助三家寨村建起了一個占地近一千平方米的養牛場。
依靠種煙,侯貴林有了一些積蓄,他今年承包了80畝土地種植萬壽菊,眼下行情不錯,預計純收入在10萬元以上。胡貴林今年除了種植15畝煙葉外,還種了5畝姜,收入也挺可觀。閔貴林打算今年閑下來的時候開著小汽車,帶上家人出去玩玩。
“以前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從來沒帶家人出過門。現在有條件了,我要把以前欠他們的都補上。”閔貴林笑著說。
在仨“貴林”看來,他們的幸福生活已經到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