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年味,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年味,不同個體有不同的年味。
年味之變在所難免,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知曉些許。
快節(jié)奏縮短了年味時間。當下高節(jié)奏的生活讓人們無法慢慢品味年味。每年正月初六一般是返程高峰,大家過年聚散皆匆匆,而且春運讓聚散不輕松。
生活異化了年味。經濟大發(fā)展的時代,一方面人們深受物質的驅動和壓迫,另一方面人們會感受到生活中精神和情感的相對匱乏。
物質湮沒了年味。過年的特有年味無法在物質上得到充分體現,而在精神上又沒有相應的補償和跟進。
在物質匱乏的時代,一把花生瓜子,一片年糕,幾毛的壓歲錢,一雙新鞋,一件新衣,一串鞭炮,一副春聯,這些都散發(fā)出濃濃的年味,承載著年的記憶和回味。
年齡不同,年味相異。孩童和年輕人在歡天喜地辭舊迎新的煙花鞭炮聲中長了一歲,感受自己的成長。中年人則在過年之時更會體味到工作的艱辛和贍老撫幼的重任。老年人則感覺老了一年,倍感歲月流逝的無奈和無情。
人情冷漠淡化了年味。親情、愛情、友情的物質化讓人們在團聚的時候多了些浮躁和比較,少了些歡樂喜慶團圓的放松和熱鬧。
要想讓年味變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重溫親情、愛情、友情,淡化物質的影響,這需要物質豐富,精神富足。
注重年的習俗和傳統(tǒng)的挖掘和弘揚,抓住“歡樂團圓”這一主題做足文章。
大力發(fā)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讓人們有條件慢慢品味歷史悠久的春節(jié)文化,在歡度春節(jié)中,品味到中國傳統(tǒng)年帶來的歡樂團圓祥和。
洋節(jié)為什么被歡迎,主要是商家為制造商機,推波助瀾。是東西文化交流的結果。是年輕人求新求異的結果。
我們不必為洋節(jié)的紅火大驚小怪,這也許是反思我們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的動力,我們有理由相信春節(jié)也會與時俱進,年味依然香濃甜美,畢竟“團圓過大年”已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基因,一種固化的民族心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yè)發(fā)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