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們家當時還在湖北房縣的部隊里,我此時正在上中學,學校也不太好好上課,一到下午就是種學校的“自留地”,還將此稱作為“勤工儉學”。
我們的班主任是武漢鋼鐵學院畢業的老大學生,文學功底厚重,而且書法也很好,學生們對他格外地尊重和敬仰,閑暇時,他就教我們寫書法,講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當他給我們講《創業史》時,也許書中的故事,互助組、生產隊、“蛤蟆灘”、梁生寶與現實很接近,所以,學生們就特別地用功,在我腦海中時時浮現,想象“蛤蟆灘”是個什么樣子,如果有機會能親眼看一看該多好啊!柳青和“蛤蟆灘”就成了我永久的記憶,成為一件向往的事情。
八十年代初期,我父親調往位于陜西長安王曲的西安通信學院,我們的家也一同搬遷。
搬到王曲沒多久,我便入伍到了西北邊陲成為一名邊防軍人,在部隊里,有不少戰友是皇甫人,他們告訴我“蛤蟆灘”就是鷸河的河灘,柳青的墓地就在“蛤蟆灘”上邊的塬上,站在塬上可以鳥瞰“蛤蟆灘”全貌,這也是柳青先生所愿,我很興奮!中學時的愿望即將實現了。
八十年代中期,我退伍分配到了現在的單位,每到周末,我都要騎著自行車回王曲,雖然要騎上三十多公里,但每每路過皇甫時,我都要到柳青先生的墓地看一看,站在塬上鳥瞰一下“蛤蟆灘”,塬下的“蛤蟆灘”,農田,村舍,裊裊炊煙,院落里的老人悠閑地抽著煙袋,孩童嬉鬧追逐,鄉村的景觀盡收眼底,這一切先生也能看見,讓人理解了先生長眠于此的意義。
到了八十年代的末期,我父親也到了地方工作,我們家也隨之搬到了城里,看望先生的次數也就少了。
去年的一天,應朋友邀請到長寧宮聚會,朋友中有幾個也讀過柳青的《創業史》,我們不約而同地一起再一次走進了柳青的創作室,重溫了這位讓人無比敬重的老人,他的人品和他的作品一樣讓人崇敬,回味悠長。我們又一同來到了先生的墓前,墓地周圍已被磚墻包裹,惟獨面朝“蛤蟆灘”的方向是空曠的,應該是人們不愿意遮擋先生的視線而留下的。
一個朋友拿出一包“中華”煙,找了兩塊磚頭將煙一根一根地點著,排列在磚頭上。離開墓地后,這位朋友說:“老人家生前可能沒有抽過‘中華’,現在‘蛤蟆灘’變樣了,這也是先生的夙愿,應該讓先生和咱們一塊共享今天的好生活。”
一個人一生難得有幾個名字能在心中銘記,一個人的名字也難得讓人永遠記住。
柳青,不但讓人銘記,還會讓人時常想起。
?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