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代偉人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對一代偉人的名字、乳名、化名及其來由進行一番深入細致的探究,我認為,是非常有紀念意義的——不僅可以增加知識,還能較為真實地反映偉人的人生經歷,窺見一代偉人的精神品質、性格特征和傳奇人生。
從公開發表的毛澤東文稿書信來看,所署名字使用毛澤東、毛石山、毛奇、潤之、楊子任等“十余個”。
毛澤東。這是毛澤東的正式名,也是毛澤東一生用得最多的名字。“澤”為毛家字輩,“東”取自“紫氣東來,福如東海”。
毛潤之。這是毛澤東學生時代和早期革命實踐中的常用名。“潤”取自“滋潤萬物”,意為茂盛興旺。“之”有文化之意,“之乎者也”為舊文人代稱。“潤之”即有“以文潤身、立業”之意。此后,毛澤東曾改為“潤芝”是因為毛澤東的老師楊昌濟先生見他學習胡林翼(字潤芝),勸他改字為潤芝。
“省先生”。這是毛澤東七歲人私塾求學,同窗學友給他的綽號。年幼的毛澤東十分聰明好學,常常先生剛教《四書五經》,他就能倒背如流。同時,他還在課余時間大量閱讀了《三國》、《水滸》等一批所謂的“雜書”,掌握了許多故事,還時常講給同伴們聽。所以,鄉民都認為他是“文曲星”下凡,同伴們稱他“省先生”,意即讓先生省心、省力的學生。
“石三伢子”。這是毛澤東的小名,即乳名。按農村習俗,小孩子要取乳名、拜干娘,才能健康成長、長命富貴。毛澤東母親文七妹此前已生過兩個男孩,均夭折,所以對毛澤東百般呵護。一八九八年,毛澤東五歲,母親文氏帶著他來到娘家觀音廟跪拜,認了“石干娘”。因毛澤東排行第三,所以家人及鄉里都稱他“石三”或“石三伢子”。意即命比石堅,壽與石長。一九二二年,毛澤東回鄉開展革命活動,曾用名“毛石三”,也是因此而來。
子任。這是毛澤東少年時代在湘鄉東山高等小學讀書時自取名。一九一0年,毛澤東離開韶山來到湘鄉縣東山高小求學,這是改變他一生命運的轉折點,更是他求學立志的關鍵時期。在學校里,他曾讀到康有為、梁啟超的文章,深受影響。同時,又讀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傳》,第一次了解像華盛頓、林肯、拿破侖、彼得大帝等外國民族英雄和偉人,深受鼓舞,立志救國救民,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來。不久,他便自取名“子任”。即“以天下為己任”之意,也有學習梁啟超(任公)之意。
“毛奇”。這是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時,學校師生給他取的外號。“毛奇”本是德意志建國時期一位文韜武略的著名將軍(為WOLKT音譯為毛奇)。學校師生們稱之為“毛奇”,有一側面傳奇故事。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從粵漢線潰退一支軍隊至長沙的猴石山,當時,湖南一師僅有一百多人的學生護校隊。為了使學校不受侵擾,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幾次到離長沙不遠的城外進行實地調查,并向學校提出了既大膽又冒險的建議,即率一百多人的護校隊到城東阻擊潰軍,繳他們的械,學校接受了這一建議。當天傍晚,毛澤東率一百多人的護校隊和少數警察來到猴石山不遠的金盤嶺,他讓少數警察在山上鳴槍,讓學生點燃鞭炮,頓時鞭炮聲、喊殺聲大作,潰兵聽有槍聲、喊殺聲,摸不清底細,不敢抵抗,三千多人紛紛繳械投降。從此之后,學校師生都稱贊毛潤之大智大勇,稱之為“毛奇”。同時,在校讀書時,毛澤東志向非凡、才華超群,讀奇書、交奇友、做奇事、做奇男子,深受同學們的愛戴和推崇。“毛奇”可謂一語雙關。
“二十八畫生”。這是毛澤東在湖南一師求學時,在一份“征友啟事”上的落款署名。毛澤東名字的繁體筆畫正好是二十八畫,故此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署名。為什么毛澤東用此署名,估計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比較隱誨;二是名字奇特;三是毛澤東喜歡“二十八”這個數字。毛澤東名字中隱含“二十八”的確與他一生中許多“二十八”相契合。他一生有三個二十八即八十四歲(虛),革命二十八年成功,曾經遭遇二十八次劫難等等,留下許多不解之迷。
“潤”。這個單字名是毛澤東青年時期戀愛時,愛人楊開慧對他的稱呼,用的場合很少,只見于毛澤東與楊開慧的愛情書信,顯得親昵而富有浪漫氣息。
“毛先生”。毛澤東一生從事過軍人、商人、農民等許多職業,也當過教師。一九一八年,他由湖南長沙一師畢業,擔任過楚怡小學的教師,在此之間,他與何叔衡等人一起創辦工人夜校和自修大學。那時,工人和學生都習慣地稱他為“毛先生”。
“毛委員”。這是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創建井崗山革命根據地,紅軍戰士和蘇區老百姓對毛澤東的稱呼。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會議之后,毛澤東從武漢回到湖南領導農民發動秋收起義,他那時的職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后補委員。由此一直到一九三一年,他一直擔任這個職務,可以說是中共在井崗山根據地的最大的“官”。
“農民運動王”。這是瞿秋白同志對毛澤東的稱呼和評價。毛澤東同志歷來重視研究農民和農村問題,在發動農民運動中有許多獨特的見解和過人之處。他曾在廣州主辦過農民運動講習所并擔任過所長。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還擔任過國民黨農運部部長,后來又在武漢主辦過農民運動講習所,有豐富的農民運動經驗。一九二七年,他寫出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瞿秋白高度評價這篇文章,在《湖南農民運動》一書序中稱毛澤東是“農民運動王”。
“楊引之”。這是一九二九年七月至十月間,毛澤東離開紅四軍領導崗位,到福建西部蘇家坡養病,曾化名“楊引之”。這個時期,毛澤東經常發生便秘,病苦不堪,加上遭到黨內錯誤思想的排擠,精神十分郁悶。同時,在他內心深處極其懷念被國民黨殺害的妻子楊開慧。姓“楊”即為紀念楊開慧,“引之”意為“隱之”,為退隱山林之意。
李得勝。一九四七年三月,蔣介石令胡宗南率三十萬大軍進攻陜甘寧邊區——黨中央所在地為延安時。為了充分調動敵人,與胡宗南周旋,黨中央決定撤離延安。為了便于領導,做到保密,毛澤東自此改名為“李得勝”即“離得勝”諧音。同時,這時的毛澤東很注意研究李自成這個農民起義領袖,故此,姓“李”也有這些含義。后來,他的女兒李敏、李納都不姓毛,姓李,也是這個原因。
“毛主席”。這是全國人民對毛澤東的稱謂,現有許多人都習慣地稱毛澤東為毛主席。毛澤東擔任過許多“主席”。最早一次擔任主席職務是一九三一年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九日,中共七屆一中全會第一次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他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后來一直擔任了多年的黨和國家主席,直到逝世,這個稱謂標志著毛澤東整整代表了一個時代。
在上述眾多的名字中“毛澤東”三個字無疑是最響亮而最令人崇敬的,戰爭年代他是號角,驚天地、注鬼神。社會主義時代是旗幟,是方向,被呤成詩,譜成歌,響徹中華大地。
當今社會,人們仍然緬懷毛澤東的豐功偉績,正是他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開始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毛澤東的名字和光輝業績將永遠銘記在中國人民的心中。人們情不自禁地放開歌喉唱響陜北民歌《東方紅》,表達對毛主席的敬愛與感激之情——“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