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曝光,警方出擊,取締了一批色情場所,抓捕了一批違法人員。正當公眾為東莞掃黃拍手稱快之時,卻有輿論在呼喚“東莞挺住”……利口嘵嘵,甚囂塵上,讓人滿頭霧水。“色情泛濫,則罵法治之亂;重拳掃黃,則喊‘東莞挺住’”,恐怕不僅是缺乏法治常識的緣故。“為反對而反對,把抵觸當習慣,把泄憤當常態(tài)”,一些網(wǎng)友對這種現(xiàn)象的解讀,或許道出了個中“秘密”。
時下,“為反對而反對”的現(xiàn)象不少見,抱有類似心態(tài)的人也大有人在。如明明是有目共睹的好事,他偏要不顧事實地指摘,給出歪理一二三;明明是與道德有礙,他偏說合情合理,惹急了還梗著脖子問“道德是啥玩意”;明明是與法律相悖,他偏要強詞奪理,鼓動唇舌把是非顛而倒之。凡此種種,雖然未必全出于抵觸、泄憤,可心中總是有那么一種念頭,仿佛不唱反調就顯示不了獨立思考,不驚世駭俗就表現(xiàn)不出特立獨行。
不由想起《資治通鑒》里對東漢末年“清議”流弊的批評與揭露。當時的士大夫有議論時政、品評得失的癖好,不少人因此被追捧為特立獨行,成了輿論領袖。這本不是壞事,但有人看得眼紅心癢,玩起魚目混珠的把戲,說一些似是而非的話、干一些違背常理的事,試圖嘩眾取寵、掌控評議,其實是“名與實反,心與跡違”,目的是“飾偽以邀譽,釣奇以驚俗”。審視時下一些奇談怪論、歪理謬說,標榜“獨立思考”“特立獨行”,何嘗不是一些人常打的如意算盤?意淫于當網(wǎng)絡“意見領袖”,追求“一呼百應”的快感,何嘗不是一些人常抱的幻想?稍有不同的是,那些借“清議”博出位、釣名利的士大夫雖然虛偽,尚不敢顛倒黑白;而后者索性連遮羞布也一把扯掉,是非也混淆了。相形之下,更覺痛心。
一個社會不能沒有是非,一個人更不能沒有是非觀念。當法治社會遭遇網(wǎng)絡時代,表達的平臺越來越廣闊,表達的渠道越來越通暢,表達的自由度、社會的容忍度更是水漲船高。對同一件事情、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即便是“針鋒相對”“水火不容”,人們也不會大驚小怪。一句話,觀念越來越多元,真理越來越相對。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是與非沒有區(qū)別、黑與白沒有界限,甚至可以將是與非顛倒、黑與白混淆。
一個社會不能沒有底線,一個人更不能沒有底線意識。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道德法律是社會的底線,也是公序良俗賴以存在的基礎,更是一個人立身處世起碼的操守。社會底線需要每一個人維護,公序良俗需要每個人遵守,沉淀為內心意識、外化為具體言行。唯其如此,才會時常提醒自己言行是否合理合法、是否有益于世道人心。如果僅為了一己私欲,沾沾自喜于“特立獨行”的歪理,迷失于“意見領袖”的幻覺,底線沒有了、操守也喪失了,結果將是社會不能承受之重。
孔子說:“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最近幾天,網(wǎng)上輿論出現(xiàn)了“反轉”,曾幾何時那些謬種流傳的大V微博,如今沒有多少人圍觀、轉發(fā),不免有些寂寥;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網(wǎng)友對其觀點的理性批駁,且熱度日漸高漲。這說明,是非自有公論,公道自在人心。網(wǎng)絡不是道德法律的真空,罔顧是非、沒有底線的言行,最終只會被扔進垃圾堆。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yè)發(fā)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