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當我在窗前駐足,凝視綠油油的田野,凝望遠山繚繞的白霧,我很想家。淅淅瀝瀝的雨還在下,戊戌之年從立春,下到了端午。
是的,已經過了容易感傷的年歲,可是,我還是會想家,想那一方生我養我的山水。充滿希望的田野,柔美變幻的白霧,還有那讓心靈安靜的鄉音,時時出現在夢里。
愁是端午的心事。鄉愁,誰人沒有?
最無法設定的,是人生路。時間往后退5年,我從未想過會與這方天地結緣。人生的軌跡,也跟著變了。師宗陸良兩個縣,很近,也只上百公里,來去也便利,但離開家鄉的心,卻似乎很遠,就像瞬間生出重重山、重重水,總有些東西,讓人無法觸及。特別是親人有病有痛時,趕那一百多公里,就像一輩子那么遠,讓人可以把這小半生,從頭憶一遍,嘆一遍。
我承認,向來敏感細膩的心,這些年被塵世煙火磨得安靜了許多,沒有太多時間去思考、去感懷,沒有太多空間去安放曾經清高的靈魂。貼近煙火凡塵,更多的是朝五晚九的工作和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身邊實實在在能守護的人,就這么些個,已經把我的時間和空間,瓜分得干干凈凈。曾經那么愛碼文字的我,也很少再提筆。偶爾,午夜無眠時,會有一絲恍惚,憶起曾經的夢曾經的愿,恍如隔世般。
此下,時令已入芒種、接近端午、追趕夏至。記得往年的夏天,火樣的炙熱,而今年,夏天似乎格外潮濕,微風送著小到中雨,一陣賽過一陣。就這么不經意間,雨,就從立春飄進了端午。戊戌端午的雨,漸漸不再帶著往年夏天的桑拿浴,一陣趕著一陣,有了絲絲清涼。就是這清涼,被風吹過來撫在臉上,吹亂頭發,吹醒眼睛和耳朵……那些慵懶困頓的日子,被吹成過往。端午天,驕陽似火,小春作物趨于成熟,付出過汗水和心血的人們,都期待成熟,那是經歷千辛萬苦的孕育和成長后的回報,讓人充滿希望,充滿喜悅,充滿力量。鄉愁,往往在麥收的氣氛里,得以慰藉。
迷蒙的細雨,打濕了師宗的山野、凹子。一個周末的傍晚,我追趕著夏雨的腳步,撩開細雨編織的珠簾,走進烤煙隨風飄蕩的第二故鄉畫卷。
“黨的政策似春風,吹進農家暖心窩。科技種烤效益高,一年賽一年。哎呀吆喝喲!”多么動人心弦的壯族調啊!這歌聲,從一個村公所房頂高音喇叭飄向四面八方的田野。我站在田頭,被這如癡如醉的壯族歌王歌后嗓音,撩得心情愉悅,深為農民致富而高興。我走進田間,仔細巡視每丘烤煙地煙葉長勢,看著逐漸放黃的烤煙,我有一種說不出喜悅。蔥籠金黃的大田里,只見有一位劉三姐,身背噴霧器,機靈的雙手,不斷操動著噴霧器的把柄,乳白的生物抗菌液從煙葉流到根底。看著劉三姐忙碌而歡快的倩影,和大田中鮮艷的壯族服裝,似乎把大片的煙葉,點綴得溢光流彩,春花爛漫。高高的烤房,漂亮的壯族姑娘,充滿生機的烤煙,加之雨后的白馬山作背景,便構成了一幅絕世好看的田園風光,它宛如正在吟誦著一首希望的田野之歌。
“烤煙種得這么好,辛苦了,劉三姐!”我由衷地贊美道。
“辛苦?嘻嘻,政府領著我們發展烤煙,我們要依靠科技和雙手,甩掉貧困帽,邁向小康路,還怕辛苦?”劉三姐似真非真的回答,勾起了我對過去的追溯,想起了“半個豬頭除舊歲;二兩紅糖迎新春”吃著包谷飯度日的情景。這種事情,我想它已成為歷史,成為一種回憶,況且已一去不復返。
古老師宗的傍晚,靜謐恬靜。往昔赤紅的土地,被規劃成整齊的一塊塊,烤煙到處葉片綠茵放黃。縷縷的炊煙繚繞著山腰,籠罩著村頭的一座座烤房。汲著晚風,看著隨風飄動的煙葉,對我來說,是一種心曠神怡的享受。抬頭再看看,村頭佇立的那一座座烤房,眼前似乎閃動著憨厚樸實的老農臉上露出笑容的情景。此時此刻,你定會帶著一種酣醇的韻致和怡樂的陶然,迎接富裕的日子正向我們走來。
不知,這世間有多少人,像我這般,如這雨,從山那邊飄到山這邊,從家鄉飄到異鄉,從立春,飄到端午……在收獲到來前,迎著成熟的金黃色,一跟頭撒在眼前的土地上,就這么,把自己交付給第二故鄉。
或許,但凡經歷過這雨一般的旅程,內心才會在探索中趨于堅定,人生才會在缺憾中趨于圓滿。
那么,我便很喜歡感受這樣的雨,從立春,飄到端午、飄到收獲……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