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今年夏天一個周末的上午,因二叔電話告知說有事,邀請我們回鄉一次。于是我們一家三口便從印江縣城出發,沿著省道遵銅老路行至印江縣纏溪鎮兩路口時,右轉駛入鄉村公路凱望方向。
駕車沿著崎嶇蜿蜒的懸崖公路謹慎下行三公里,便到達凱望河谷底,再隨谷底沿河掛壁公路自北向南驅車緩慢前進……沿河掛壁公路,雖平但不直,一路傍山如蛇體彎曲附巖,舉目懸崖壓頂,俯視河水眩目,慢行怕落石,快行怕墜河的糾結恐懼心理,于這段凱望河谷掛壁公路行駛的司機真是一段駕車心理的磨礪!車上的我盡管懸著的心緊張得突突發跳,但偶爾還是情不自禁要探頭車窗外欣賞大自然的美景……真是一幅“兩岸青山相對出,崎嶇險道掛懸崖。林蔭鳥語美似幻,溪流潺潺應聲來。”的大自然美景!
提心吊膽沿河谷公路行駛約四十分鐘后,到達峽谷口眼前便豁然開朗了,兩岸大山的開闊斜坡向思南縣的天橋方向蔓延開去……鳥鳴蟬鳴聲此起彼伏,似贊大自然和諧美景而放聲高歌,牛兒晃動著腦袋啃食青草甩動的銅鈴聲清脆悅耳,穿插在兩岸青山中的上千戶民居鱗次櫛比杵列著,民房灶煙鳧鳧隨著輕風徐徐升騰開去,似與藍天白云爭輝映。再前行五百米,接近西坡的村北口,一棵參天古樹“烏楊樹”便映入眼簾,“蓬勃生機”的烏楊樹向來人展示著她生命力的強勁,走近烏楊樹那兒,便是身臨故鄉的懷抱了。
到烏楊樹的葉蓬下下了車,爬過幾十步石階,不知是誰家的幾只大母雞在一片幽深的竹林里高歌炫耀著:咯咯嗒、咯咯嗒(個個大、個個大)……也是啊,鄉村的土母雞下的蛋當然是個個大的,也活該她們高歌炫耀的咯。穿過竹林,就是我土生土長的老屋了,迎接我們到來的叔叔嬸嬸們早就到院壩邊等候我們“回家”了,看見我們的身影,叔叔們便迎面大步走來伸出滄桑滿繭的老手給我們卸行李,并粗著農村人寬厚樸實的大噪門兒對我們噓寒問暖一番后,吆喝嬸母們招呼我們進屋就坐用午餐。
餐桌位于老屋堂屋的正中央,大家擁著叔叔們在餐桌上席就坐,我們則坐在長輩們的正對面下席上,神龕上供奉著父母的遺像正好映入我眼簾,看著慈祥而勞苦一生的父母遺像,往事情不自禁在心中泛起漣漪:母親百般關懷的嘮叨、煤油燈下一絲不茍給我們縫補衣褲的情形、父親犁地時應山的吆喝聲以及勞動時抽空給我們掰地瓜摘野果子的身影……父母健在時的一幕幕象幻燈片播放般在我腦海中閃現。我眼淚漱漱而下,完全忽略了滿桌子的飯菜和身旁人的存在,還是眼尖靈敏的二叔發現了我的沉思,大吼一聲:老五,怎么了,是回老家不高興了,還是又想爹媽了?這一吼,我才省過神來,趕忙擦掉眼淚給長輩們夾菜及敬酒,緩解一下我的神情尷尬。我愛人則貼著我耳朵小聲說:逝者已安息,活著的長者們還需要我們的照顧,還有別忘了這次回鄉的“主題”,注意思想別開小差哈。我點頭并抿了口熱茶以示明白了。
午餐用畢后,長輩們便與我們聊起了這次特邀我們回鄉的“主題”。二叔說,關于凱望楊氏祠堂修繕這件事,資金預算45萬元,向省市縣各級民宗局申請了點款,剩余資金要靠我們楊氏族人捐款行籌資,雖然資金缺口較大,但是大家對修繕好祠堂還是信心滿滿的。因為我們凱望楊氏祠堂是明末清初修建的,雖然歷經幾次人為毀壞和重修,但是祠堂基石和不少石碑石刻還是完好無損的,稱得上是楊氏族人的歷史遺跡了,所以大家對修繕好祠堂都是踴躍出資出力的:“一捉毛”捐了3000元,“干猴三”捐了1500元,“鐵疙瘩”是在印江當保安都捐了1800元,“搞搞神”剛賣了頭肥豬也捐了1280元,在貴陽南明區行政中心上班的“滑泥鰍”捐了6800元,你堂兄妹們也各自捐了上千元不等……你做為我們家唯一吃公家飯的人,你也必須要捐點,好讓叔叔們在修繕籌委會上說話才敢“大聲”點。聽著叔叔們列舉鄉親們的捐款情況,我還是有些羞愧難當的。面淺而敏銳的愛人,察覺到我難為的神色,悄悄捏了一下我的手并遞了下眼色,示意要我出去商量。邁到屋外院壩邊后,愛人說:我們雖然沒有錢,你看看叔叔們及所有鄉親們對于發揚民族宗教事業的覺悟都這么高,我們又怎能袖手旁觀呢?這樣吧,你先把留給女兒學鋼琴的那5500元學費捐贈出來,我過幾天出去打工,等發工資了就馬上打給你。聽了愛人的話,我內心雖然依然糾結著,但想到愛人做為一個外鄉人,對于他后家的事務,表現的如此積極和厚道,我當然欣然答應了。隨即就跟著叔叔們趕到祠堂修繕籌委會負責人那里,我用微信把5500元轉交給了籌委會。
返程途中,我愛人一邊謹慎駕駛著,一邊輕聲對我交談著。他說,我們生活艱苦是暫時的,只要身體健健康康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并說,他有信心通過吃苦耐勞,會讓一家子日子慢慢好起來的。
這次回鄉之行,既領略了故鄉的美麗山水,也為故鄉做了善事,更傾聽到了愛人拼搏的心聲,心里當然美滋滋的!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