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一些朋友又在邀約爬山登高,找一個光滑的大石頭,鋪上一塊布氈,佳肴美酒自然也是少不了的。山頂秋風習習,山下果香四溢……這不能不說是神仙般的樂趣!
唐詩宋詞中有不少描寫重陽節的佳作。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所以,重陽又叫“登高節”。
許多朋友只知道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卻不知道這個節日和我們徐州歷史上的一個古人有著淵源,他就是漢高祖劉邦。
中國古代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里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殘害致死后,其使女賈佩蘭離開皇宮嫁給了扶風地區的段儒為妻。她對別人講起了宮中的生活時,談到宮中每年九月九日吃重陽糕,成為宮中的定例。古人這天要身佩茱萸(藥用植物)、食逢餌(花糕)、飲菊花酒,以求長壽,重要的活動就是攜酒登山,到郊外登高一望,領略秋高氣爽的自然景色。
漢高祖劉邦當年吟唱著《大風歌》,回到故鄉免除家鄉徭役,卻忘了把宮中九月九日吃重陽糕的事告訴家鄉父老,真是不應該。
二百年后的三國曹丕在《九日與鐘徭書》中載:“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出題日月并應,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我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做“重九”。
唐代詩人儲光羲在《登戲馬臺作》一詩中所云:“君不見宋公仗鉞誅燕后,英雄踴躍爭趨走。小會衣冠呂梁壑,大征甲卒碻磝口。天開神武樹元勛,九日茱萸饗六軍。泛泛樓船游極浦,搖搖歌吹動浮云。居人滿目市朝變,霸業猶存齊楚甸。泗水南流桐柏川,沂山北走瑯琊縣。滄海沉沉晨霧開,彭城烈烈秋風來。少年自古未得意,日暮蕭條登古臺。”其中一句“天開神武樹元勛。九日茱萸饗六軍。”是寫南朝宋武帝劉裕在重陽節宴群僚于戲馬臺,把茱萸當作犒賞。而宋武帝劉裕祖籍彭城縣綏輿里(今江蘇銅山)又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徐州人。
幾千年過去了,沿襲大漢之制,炎黃子孫每到重陽之日,還是沿襲那幾項活動:登高、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
重九登高,是先民逃避洪水猛獸,瘟疫傳染等災難的舉措。之所以佩茱萸,飲菊花酒,則是借藥物的避邪防病,益壽養生作用,以消陽九之厄。
到了唐代,隨著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提高,對重陽登高,逃避災難的意識也日趨淡化,逐漸將重陽節日作為人們登高眺遠,飲酒賦詩,祈求長壽,尋求美好生活的民俗活動。
重陽節與人們養生防病的關系非常密切。東漢《齊人月令》云:“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還。”南宋吳自牧著《夢梁錄》云:“今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飲之,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西晉周處所編《風土記》:“茱萸九月九日熟,色赤可愛,俗于此日,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惡氣而御初寒。”據文獻介紹,“茱萸”名越椒,香味濃烈,能殺蟲、祛邪、逐穢。“菊花”利五臟,調四時,治諸風,頭眩,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現在,農歷九月九日的重陽節已成為人們旅游健身,親朋歡聚,詩人騷客把酒臨風、賞菊賦詩的消閑活動,當然也是放松身體,調節心情的好時機。
歷史進入到20世紀80年代,因為九九重陽,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我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草案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為老年節。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