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成都美食著實名氣很大,食客眾多。贊美成都美食的兒歌很多,例舉如下:
“鐘水餃陳麻婆豆腐,成都涼粉兒擔擔面,好吃的張鴨子。芙蓉餐廳芙蓉糕,洞子口涼粉凍雞素面,三六九豆花面兒,竹林小吃油炸鍋巴,葉兒粑賴湯圓兒,川南的毛肚兒,都云的泡菜,熏一鍋燒魚頭兒,鹵肉加鍋盔,糯米包油條兒。糖油果子三大炮龍抄手兒,青根兒包子,矮子抄手兒,啞巴湯圓兒。夫妻肺片兒,北方水餃小籠包,芙蓉花生米兒。還有錦城的干飯,團結豆花面兒!”
又有,“成都是個好踏踏,東城區連著西城區,成都的小吃多又多,你聽我來說一說:賴湯圓的心子多,陳麻婆的豆腐麻,夫妻廢片麻又辣,成都是個好踏踏。”歌詞中的美食是坊間公認的成都名小吃,除了上述名小吃,成都民間還有體量龐大的口碑美食,是當地人價廉物美、飽享口福的好去處。
價廉物美口感取勝,拓展市場寬度,小變大,窄變寬
據說,當年成都在與廣州爭奪亞洲美食之都的名號之中,散落在成都僻街陋巷的民間美味,起到很大作用。眾所周知,廣州餐飲業非常發達,食在廣州也是不爭的事實,生猛海鮮、奇珍異味、鮮香可口的煲湯,舉不勝數的茶點、海鮮大排檔,都是廣州美食的招牌。然則“尚辛香,好滋味”的成都美食,堅持走大眾化路線,就地取材,美味佳肴都是尋常百姓家餐桌上的雞鴨魚及豬牛羊,只是在配料和制作上面下足功夫,就形成了“百菜百味,一菜一格”的川菜風骨。麻辣鮮香燙,蒸爆燉炒溜,十八般廚藝樣樣派上用場,味在成都,美食是成都市井文化的一部分,為成都賺足口碑。
成都有很多主流餐飲街,規模大檔次高。諸如一品天下美食街就擁有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蘊,多家知名餐飲旗艦店匯聚,營造出濃厚的美食氛圍,休閑、娛樂板塊亦已成熟,其輻射范圍之廣、號召力之強,在成都各大高檔餐飲、娛樂、休閑熱點區域中首屈一指。紅杏、文杏、大苲風等品牌店很有規模,街中心一只手拿著一雙巨大筷子的logo,是這條美食餐飲街的地標。此外,在成都,金陽路、府南新區、桐梓林、玉雙路、機場路餐飲一條街也是很有名氣的。
成都美食的原創性是其精髓,是獲得亞洲第一個“美食之都”稱號的重要原因。而成都坊間餐飲小店,則是原創性的推手。
民間美食挑起大眾消費的大梁,這些餐館店面裝修普普通通,甚至有點簡陋,成都人戲稱蒼蠅館子,意思是指很小很簡陋,店面僅僅十幾到100平方米左右。這些不起眼的小館子,拒絕商務,面對大眾,價格公道,豐儉隨便,味道地道,絕對家常。家常成其為立足之看家本領。這些蒼蠅館子從來不做廣告宣傳,也不會發DM單,傳播全靠口碑。
成都市區人民公園旁的老媽蹄花,24小時營業,店家招呼客人來一份“優秀的前踢”,于是一大碗湯色乳白的豬蹄子燉白豆端到你的面前。據說,燉豬蹄需要文火微上七八個鐘頭,肥而不膩、膠質感極強的蹄花自然是最大賣點。
寬巷子側面的支磯石街路口,旁邊有家侯記冒菜館,這家店不賣炒菜,只有燒菜冒菜蒸菜燒菜,冒素什錦,排骨粉蒸肉,酥肉湯很有特色,10元錢左右保管你吃好吃飽。尤其坐在梧桐樹下小板凳,邊吃邊欣賞筆直一溜梧桐,陽光斜射在小巷,斑駁陸離,味道悠長,曬著陽光吃著美食,有著靜謐舒適的感覺。
雙流九江茅屋大酒店,突出茅屋本色,簡陋的店面,簡易的餐桌,明明是陋室非要弄個大酒店名分,老板自嘲自諷有點板眼。茅屋雖小,店中的肥腸系列做得一點不含糊,基本上只有肥腸一道菜,做出各種花樣:蒸、拌、燒、炒、鹵、湯樣樣地道。尤其稱道的肥腸湯與蓮花白搭配,保證讓你食欲大增。雪白的湯,甜絲絲的蓮花白,蘸水又辣又麻外加香味,配一盤涼拌拐肉,口感真是不擺了,過癮,舒服。
成都坊間小館子,往往把坊間口碑視為餐館生命。成都天回鎮是當代作家李劼人筆下《死水微瀾》的發生地。幾年前,那里有家一元粉蒸牛肉館,賣的東西永遠只有三樣:2.5元一碗牛雜湯,1元一份的粉蒸牛肉,1元一個白面鍋盔。這個店經營了60年,店面在古戲臺臺底,空間不足兩米,破爛不堪,店內打擁堂。店主只賣當天宰殺的菜牛,堅守傳統,保證質量,薄利多銷,擁有一大批忠實回頭客。
“塊票”生意很小,做大則寬;“百元”消費很大,市場太窄
近年來,高檔餐飲紛紛倒閉。原因何在?太貴。一般平民消費不起,高端商務消費有限。因此,成都小吃成為主角。
成都人開玩笑說,每到吃飯,不知道吃什么,不是因為飯館少,而是可供挑選的特色餐館太多了,都想吃自然犯難。華興街煎蛋面、羊馬査渣面、家常面、鋪蓋面、無名包子等面食林林總總,豆湯飯,豆花飯……,還有玉林串串香,白家肥腸粉等小吃也數不勝數。成都周邊的龍泉的史鱔魚,華陽的陳婆婆土雞館、稀飯莊,雙流的老媽兔頭,溫江的萬春鹵菜、百年老鹵、高三哥豬耳朵等,令人想起來也是口水欲滴。
成都坊間美食,通曉經營之道,做餐飲更重創新。話說華陽稀飯莊,兩元錢管飽吃好,各式各樣的稀飯隨便舀。稀飯品種很多,紅苕稀飯、南瓜稀飯、菜稀飯、皮蛋瘦肉粥、八寶粥,兩元看似不打眼,學問很大,喝稀飯是吃不飽的,饅頭包子花卷鍋攤,還有各種小菜,才是利潤的來源,所謂“毛毛雨打濕衣衫”是也。
又一首成都美食兒歌飄過來:“日斜戲散歸何處,蜀風園和努力餐。三大錢兒買甜花,切糕鬼腿(油條)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面茶。涼果炸糕聒耳多,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買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桂粉好湯團。爆肚油肝香灌腸,木樨黃菜片兒湯。”
歌聲飄來知饑腸,香味襲來口水淌。成都小吃闖出了一條香飄四溢的“打涌堂”寬之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