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煙草廠包裝卷煙
?
恒大煙草廠的包煙“摺角法”進行測試
?
恒大煙草廠職工在表演卷煙
?
由許昌運津的大批煙葉正在西貨場卸貨
?
恒大煙草廠的卷煙裝車運出廠
曾經,天津名牌煙被稱為“路子煙”
如今,天津的各種公共場所都有“禁止吸煙”的標識牌。這些年,隨著國家的大力宣傳,特別是一系列控煙條例的出臺,“不在公共場所吸煙”和“吸煙有害健康”已經成為共識。但是時光倒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情形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天津市檔案館保存著一組關于卷煙的老照片,那時的卷煙無論在制作、銷售、宣傳等各方面,都有著強烈的時代烙印。
恒大煙曾經“見抽不見賣”
于順是天津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煙酒茶藝文化收藏委員會主任。多年來,他一直致力于煙標收藏,對天津卷煙的歷史有深入研究,但他本人并不吸煙。
于順仔細看了天津市檔案館提供的照片后告訴記者,天津的卷煙業一直很發達,煙攤銷售的卷煙多為本地煙。“福字牌”“綠葉牌”“大楓葉”“恒大”“黃鶴”……說起天津曾經的卷煙老品牌,于順如數家珍。其中最知名的品牌,非“恒大”莫屬。
據于順介紹,“恒大”牌卷煙始創于上世紀40年代,最初為東亞煙草廠所生產。1950年,東亞煙草廠改名為“地方恒大煙草廠”,后又并入“天津卷煙廠”。
1975年,狄華進入天津卷煙廠工作。狄華告訴記者,那時的卷煙分為甲乙丙三個檔次,甲檔煙價位高,一般人很少能抽得起。“特別是恒大煙,沒有關系根本買不到。天津人大多吸本地煙,除此之外,天津的煙還供給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在東北,恒大煙被稱為"路子煙"(有門路才能買到的)。”狄華說。于順的話也印證了狄華的回憶,他告訴記者說,當時天津人口中傳說著三大怪,除了“走路要比汽車快”“海河水腌咸菜”外,還有一句就是“恒大煙見抽不見賣”。
除了日常生產,于順說,當時的煙廠還生產過一系列“紀念款”卷煙。
“上世紀50年代初,天津卷煙廠生產過標有"抗美援朝,衛國保家"字樣的恒大煙;1958年春節生產了印有"恭賀新春"字樣的恒大煙,此外還有"慶祝國慶十周年"的大前門煙等。1951年,華北區城鄉物資交流展覽大會在天津舉行,為了配合這次活動,天津市煙草工業同業公會還特制了"展覽牌"紀念卷煙。”于順的家中藏有這些煙標和當年活動的紀念戳。在他看來,這都是對當年歷史的清晰記錄。
卷煙上留下的歷史印記不僅于此。據《天津通志·煙草志》記載,天津本身并不出產煙葉,而煙葉是卷煙生產的主要原材料。早年間,天津所用的煙葉多從美國進口。上世紀20年代,天津開始從山東、河南、安徽等國內早期形成的煙葉產區調進煙葉。新中國成立后,天津調進煙葉的地區更是擴展到貴州、云南、福建、湖南等十多個省份。那張由許昌運送來的煙葉在天津西貨場卸貨的老照片,就表現了這一場景。
卷煙制作標準嚴格,不合格的要放入粉碎機
對于已經退休的狄華來說,老照片中呈現出的工作場景讓他倍感親切。
“我剛上班時,煙廠分為三個生產車間,分別負責制絲、卷制、包裝。我當時在卷制車間工作。照片中的機器是我們國家自己研制的,叫"新中國機器"。在這臺機器中,煙絲被壓成煙條,然后被煙紙包裹住。一張煙紙有四五千米長。機器上有刀,操作工按照規格,用刀把煙切割成不同的長度。那時,1分鐘能生產900到1000支煙。現在的機器不止一把刀,效率很高,最快的1分鐘能生產12000支煙。”狄華回憶說,“那時候我們經常有技術表演和競賽。競賽時,我們把機器的零件都拆下來,以最快的速度組裝好之后,看誰在規定的時間內能切割出最多的合格煙。”
對于“合格”的評判標準,狄華說“有很多”。比如切割處要平滑,不能有茬;再比如,現在的卷煙基本都有過濾嘴,商標被印在濾嘴上,但那時的卷煙都沒有過濾嘴。牌號—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商標,被要求印在煙卷的指定位置上。牌號的位置是否準確,也是衡量一支煙是否合格的標準之一。狄華說,不合格的殘煙要被放入粉碎機中,讓煙絲和煙紙分離,煙絲可以被再次利用。
狄華是多年的老煙民,但他說,他吸煙和自己的工作并沒有必然的聯系。用他的話來說:“在煙廠工作的人,吸煙的并不比外面的人多。”但和煙廠之外的人相比,職工每月能買到兩三條“福利煙”。"福利煙"比外面便宜。比如外面賣5元到10元一條的煙,福利價是兩三元。”狄華說。
煙攤把煙拆開賣,煙票不夠就自己卷煙
如今的卷煙,在超市、專賣店都可以買到,但是據70多歲的何志華老人說,上世紀60年代初,卷煙也要憑票供應。那時何志華剛參加工作不久,他本來是不吸煙的,但是,母親的煙不夠吸,為了多要煙票,何志華也學會了吸煙。
“當時,只有會吸煙的人才能拿到配給的煙票。一張煙票能買6盒煙。我吸煙并不上癮,就把省下的煙留給母親。我記得我們吸的是"福字牌"卷煙,兩三毛錢一盒。此外還有"綠葉牌"的,1毛8一盒。至于"恒大"煙,需要特供的票才能買。那時的煙攤,有時也把整盒的煙拆開零賣。拆開的煙一般都是普通煙,然后把五六支煙配成一份,按份賣。”何志華說,他當年也經常去煙攤上買拆開的煙,但即使這樣,煙還是不夠吸。當被記者問及“為什么不去多買幾趟”時,何志華笑著說:“當時的人沒這么多心眼兒。那時的煙攤老板不是有錢就賺。你去的次數多了,老板認識你了,就不會賣給你了。”
配給的煙不夠吸,人們只好“自力更生”。“煙票不夠用,人們就偷偷找別的途徑買煙葉、煙絲,抽煙斗或者自己卷煙。煙斗基本都是自己做的—當時的工廠里,經常能看到工人們自己做煙斗的情形。人們的煙斗做得很講究,都是選用能找到的好木料,還會用到車床這樣的工具。除了煙斗,人們還買來煙絲和紙,自己卷煙。那時卷煙還有口訣,不過年頭多了,我已經都忘記了。”何志華說。
“吸煙有害健康”已成共識
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卷煙沒有用保護人們健康的過濾嘴;更早的時候,報刊上隨處可見卷煙廣告。然而,隨著人們對吸煙危害認識的加深,如今的卷煙包裝上都印有“吸煙有害健康”的宣傳語,此外,卷煙不允許再做廣告,甚至影視劇中對于吸煙鏡頭也有了細致規定。2012年,頒布了《天津市控制吸煙條例》,提出了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等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即使是那些仍在吸煙的人,如今也已經達成了共識:吸煙有害健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