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論起坐船看風景最好的去處,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三峽,我倒覺得未必,一是時間久了些,從重慶朝天門碼頭順江而下到宜昌,需要近60小時之多,頗有顛簸之苦;二是景致若是相近便生幾分厭倦感,雖一路散落著許多故事,也編織了許多神話,但景致終是有些雷同。故而,大三峽反倒沒有小三峽秀美、新奇、緊湊,富有靈動感。如果把大三峽看作是一條流淌的河,小三峽便是這條河中最璀璨的那顆珍珠,在巫山那兒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所謂小三峽即為大寧河下游流經巫山境內的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的總稱,奇峰壁立、竹木蔥蘢,以山奇雄、水奇清、峰奇秀、灘奇險、景奇幽、石奇美這“六奇”而被稱為“天下奇峽”,故有“三峽山水甲天下,寧河山水甲三峽”之說。小三峽一行是在即將“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之前,一切還都如少年時在這里玩耍的王昭君一樣清秀、活潑。清可見底的大寧河水就像一面鏡子,倒映出兩岸蒼翠欲滴的綠,流走的白云上似乎有仙在駐足,偶爾拂過一陣伴有啾啾鳥鳴的風,頓使精神更加爽快起來。
龍門峽以“雄”字著稱,峭壁如削,天開一線,除了輕舟,你似乎想不到還有什么能從這里通行,就是靈捷的猿都仿佛沒有攀援之徑。然而,讓人始料不及的是,在左岸石壁上卻有兩排延綿不絕的石孔,這就是著名的古棧道遺址。據說秦漢時期,先人在石壁上開鑿空洞,再插入方木,鋪設木板,成為輸送鹽鹵的棧道。但此棧道用處遠不止于此,當年諸葛亮出蜀伐魏走過這條棧道;給楊貴妃送荔枝的驛馬跑過這條棧道;薛剛反唐走過這條棧道;宋太祖出師平蜀走過這條棧道;張獻忠入川走過這條棧道……這條棧道每個石孔中都塵封著一段古老的故事,每個木樁上都承載著一段遙遠的歷史。當輕舟與這些石孔擦肩而過時,耳畔中猶有馬蹄聲聲在回響,仿佛有一支雄壯的軍隊自遠處踏來。龍門峽的“雄”,不僅在于峭壁的雄奇,更在于鐵骨錚錚的雄壯。途徑于此,會讓你不覺間有豪邁起來的感覺,我想這才是龍門峽“雄”之奧義。
巴霧峽以“奇”字爭勝,何謂之“奇”?在我看來,巴霧峽有“三奇”:奇險、奇妙、奇觀。這奇險指的是巴霧峽的水:銀窩灘,山回水轉,灘險流急。稍有不慎,便有覆舟之險。這奇妙指的是巴霧峽的山:怪石嶙峋,妙趣橫生。而船行其間,看似已被山石擋住了前路,但轉過彎卻別有一番天地,大有妙不可言的感覺。這巴霧峽的奇觀最是令人叫絕:在鳥獸難以企及的懸崖上,偶爾便可看到一具黑色的棺槨,這就是俗稱“鐵棺材”的懸棺。據說這是戰國時期巴人的懸棺,因其色似鐵,故稱“鐵棺材”。何人葬于此已是不詳,其尸骨是否已朽爛也是不知,千百年來這些葬于懸崖上的人,俯瞰著奔流而過的大寧河水,聆聽著不絕于耳的猿啼鳥鳴,會是怎樣一種感覺?如果靈魂猶在,似乎會感慨于這世事變遷。雖青山依舊,卻早已不是當初的經年。
滴翠峽以“幽”字揚名,整個峽谷玲瓏剔透,并時有瀑布瀉下,飛珠濺玉,處處滴翠。置身其中,會有人在畫中游的感覺,不愧有“峽郡桃園”之美譽。在滴翠峽堪與美景齊名的便是三峽石了,大的、小的、圓的、扁的、五彩的、單色的,光滑奇異、五顏六色,在經過億萬年的大寧河水沖刷磨礪后,呈現出清晰的脈絡和奇妙生動的造型。由于滴翠峽水流平緩,在河灘上隨處便可拿起一塊。仔細觀察,像美女者有之,像動物者有之,像漢字者有之,簡直讓人愛不釋手。在滴翠峽的時候,我曾在河灘上撿了幾塊三峽石留作紀念,至今拿出來仍是喜愛有加。
前些時日與同事偶然間提起三峽,遂想起小三峽之美,但終不能確定三峽截流之后,小三峽如今會是什么樣子,便上網查了查,看到網上說,如今的小三峽已不復當初之美,抬高的河面淹沒了棧道孔,現在正在峭壁上重新開鑿,用以仿制,總覺得失去了原來的歷史味道。據說峭壁也不那么雄奇了,有水庫之感,尤其那五彩斑斕的三峽石已不得尋覓,更是有些遺憾。思索起來,這應該也叫作滄海桑田吧,有些東西就是這樣,雖然讓人留戀,但也終有失去的一天。其實沒有什么可遺憾的,據說有很多新的景觀正在被挖掘出來,也吸引了很多欲觀新景的游客,而能看到過這種更才最是精彩。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