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作為一枚資深吃貨,我最大的夢想是能吃遍天下美食,就像古代的皇帝,一眼望去一大桌的美味佳肴,山珍海味,想想都要流口水......
直到有一天,看到了清朝皇帝的《膳底檔》——乾隆在1784年正月十一日于同樂園晚膳菜譜:酒燉鴨子熱鍋、肥雞油煸白菜熱鍋、燕窩紅白鴨子南鮮熱鍋、燕窩肥雞絲、鴨腰口蘑鍋燒鴨子、冬筍爆炒雞、攤雞蛋、蒸肥雞鹿尾攢盤、百果鴨子攢盤,象眼小饅頭、鴨子餡提褶包子、雞肉餡燙面餃子。
乍一看,這陣容堪比“肯德基豪華午餐”啊!但仔細數數,十二道菜里面竟然有六道雞、五道鴨——我要是吃了這頓飯,估計得半個月不敢看雞鴨肉了吧?正巧還有一份明朝萬歷年間御膳房的食料清單,看到皇上一天享用了如下食物:126斤豬肉、5只鵝、33只雞、60個鵪鶉、10只鴿子、20斤香油、22斤面,以及雜七雜八的各色物品:從16斤核桃到8斤白糖等等,皇帝都要一天之內“消受”掉。而到了清朝,也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據宣統皇帝溥儀回憶錄中說,他在5歲的時候,一年就已經要對付大約一萬斤豬肉、將近三千只雞鴨。換算成今天的標準,古代皇帝每天的“用餐標準”大約是人民幣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看上去很高檔,但如果盡是豬肉、雞鴨肉等,那可就有點倒胃口啦!更何況,古代烹飪水平遠不及現在發達,御廚們為穩妥起見,自然不敢有什么創新,因此許多菜看上去豐盛,其實不過是看碟,端上來湊數,擺一擺就撤了,就例如前面的六道雞、五道鴨。
但皇帝畢竟是皇帝,例如前面說到明朝萬歷皇帝的父親隆慶皇帝,就特別喜歡吃驢腸,雖說也不是非得天天吃,但御膳房沒辦法,只能每天要殺掉一只驢準備著,怕萬一皇帝張嘴吃不著熱乎的,誰能擔此責任?也有不少關于皇帝微服私訪,在民間吃到了某某小吃然后龍顏大悅,將其列為御膳的故事——你說要是吃到個白切雞,窩窩頭什么的還好辦,若是吃中了一塊鯨里脊,又該如何應對?所以最深謀遠慮的辦法,就是不讓皇帝吃到鯨里脊,或者夏天要冬筍,冬天要新鮮蠶豆,最好讓他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地吃一些尋常的肉類,比如——豬肉。但這位“一把手”的伙食標準這么高,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皇帝、皇后陷入豬肉的海洋而無法自拔。
而皇帝的餐桌上下,更是充斥著金錢和腐敗的復雜因素。傳聞清朝時,道光皇帝有一天想吃道“面片兒湯”,令御膳房備辦。次日,內務府奏,請添置御膳房一所,專門供應此物,尚需設專官管理,總計開辦費數萬,每年經費數千等等。道光帝對來人說:“前門外一飯館至此最佳,一碗值四十文錢,可令內監往購之!”一日后,內監復奏該飯館已“關閉多年”。道光帝對此竟無能為力,只能哀嘆道:“朕不能以口腹之故,枉費一錢!”這還算是見過世面的皇帝,清末李元伯《南亭筆記》里還記錄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光緒皇帝喜歡吃雞蛋,每天都要吃四個,但他并不知道雞蛋的真實價錢,內務府報給皇帝的價格是34兩銀子,有一次光緒和他老師翁同龢聊天,問道:“雞蛋這么貴,老師您也吃得起?”翁同龢也不敢直言:“過年的時候買個把雞蛋,給孩子們解解饞,平時不敢想。”在清朝龐大的御膳房系統中,僅供皇帝一人日常飲食的養心殿御膳房就有五局數百人之眾,但這一碗價值數萬的“面片兒湯”和這一枚34兩銀子的雞蛋,則充分說明由此引發的機構膨脹、冗員劇增、鋪張浪費、貪污腐敗是如何嚴重。
所以皇帝想吃得舒心,不僅要管得住人,自己也要“接地氣”。例如出身草莽的明太祖朱元璋就比較務實,他在1384年6月的菜單上有如下菜肴:胡椒醋鮮蝦、燒鵝、羊頭蹄、鵝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角兒、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等,雖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勝在營養均衡、種類豐富,也比一日三餐“雞鴨豬”強多了;至于民間美食發達的宋朝,宮廷美食也不見如何發達,相傳宋神宗在夜晚批閱奏折累了,也會跟普通人一樣走到皇宮外面的小吃攤上隨便吃點小吃。
皇帝的餐桌,本應是美食的薈萃,經典的集合。后世的人打著皇家御膳的金字招牌,做出了許多仿膳、宮廷菜,也從中衍生出無數聯想與故事。但是當翻開歷史長卷,細看歷代皇帝的餐桌,更像是一群人的盛宴狂歡,和一個“被符號化的人”——繁華中帶著悲涼,豐盛中帶著人性的無奈。皇帝本該是凡人,卻有幸或者不幸吃上了一輩子的“商務工作餐”,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吧!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