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老家要拆遷的消息傳了幾年了,一直讓我糾結。故鄉是根,根在,念想就在,回老家的路就在。春節前老家來人說,拆遷工作節后就將開始。不久,故鄉留給我的也許只是懷念。
記憶中,年少無知時的我,喜歡看從老屋升起的炊煙。
春天的早晨,當霞光初現時,我常常站在故鄉的草棚頂上,看晨風中飄過的縷縷炊煙,有黃色的、紫色的、青色的、藍色的,故鄉的天空上在晨曦中映襯出一道道色彩斑斕的光環,隨風吹過,炊煙化成朵朵祥云,飄過故鄉的古井,掠過故鄉的古樟,有的手拉著手,像一對青春戀人,在空中纏綿,朝遠處飄去;有的肩并著肩,像一對快樂姐妹花,在風中歡舞,朝高處飛去。在徐徐飄過的炊煙中,我依稀看到了千百個春天的故鄉那如詩如畫的景象和串串濃濃的鄉情。從老屋中升起的炊煙是那樣的親切、溫馨。故鄉的老屋是兩間土坯房,面積不大,房子上面有一個隔層,可放柴火和雜物。房子何年建造,我不知道,爸爸沒有說過,也許他也不知道。房子本不屬于我們家。聽爸爸說:百年前的一天,爺爺奶奶帶著伯父和爸爸逃荒至此,在一戶大戶人家打工(電視里是這么說的),后來就有了這兩間房子,那一年爸爸還不滿周歲。我在老屋里出生、長大,后來因為追尋綠色的夢想而去了軍營。
夏日的傍晚,我趕著牛群,走在古老的田野上,田間蟲聲奏鳴、池塘荷香飄溢,空中蜻蜓飛舞,太陽墜落西山時,將故鄉鍍上了一層古舊色彩,遠處升起的裊裊炊煙,穿越千年塵封,我看到了唐時的明月、漢時的星。迎著飄來的帶有泥土芬芳的炊煙緩緩而行,走進恬淡的時光,那里有古老石橋、小河流水,夢縈所在。我從老屋走出,上學、當兵、工作于城鎮,在風風雨雨的大半輩子的人生中,從不曾忘記舊居的土坯房,白天的思緒、夜晚的夢里常?;氐嚼衔?#xff0c;每次都會上下打量,前后細看,尋找著這里的血脈和根。在雨季里,土坯墻會帶著雨水脫落,在冬季里,西北風會穿堂而過。然而,老屋曾為我們祖孫三代遮風蔽雨,老屋里床頭邊的米缸還留有媽媽的手溫、奶奶的愁,隱約照見她們的和謁與慈祥。讓我揮淚如雨,試雨如淚的是那一天:爸爸在九十歲的那一年在老屋無疾而終。老屋承載了我一生揮之不去的鄉愁。
老家的拆遷就在眼前,趁著春節,全家老小再次回到老家,推開閑置的老屋看看,沿著田間的小路走走,來到小河邊古樟下石橋上坐坐,故鄉的小路雖然泥濘,故鄉的舊宅雖然破舊,但這里卻古樟茂盛、井泉甘甜、小河騰歡、炊煙依舊。爺爺的背影就像一縷炊煙化成的一朵祥云依然飄逸,爸爸的腳印就像石橋上的印痕清晰可見。這里是我記憶的起點,也是我記憶的歸宿,幾多童年的悲歡,幾多年少的冷暖,在這里形成記憶,留下印痕,滲入血脈、攜刻于心。
屹立著的規劃鳥瞰圖,在初春里顯得那樣的冷冰,它給我帶來傷感與惆悵。算是游子的我,再也難有泥土的咸味、春天的翠綠、秋天的金黃,還有鄉愁的纏綿。在和鄰里老伯喝酒敘談時,我的思緒很空靈,也很飄移,因為根在飄泊,心在流浪。想想過去的和現在的許多人的根不都曾或正在飄泊嗎?
故鄉的炊煙將隨風遠去,引人追思,連同消失的還有故鄉的名字,只有村旁的小河流淌不息。這是農耕文明走向現代文明的必然。而這里,正在締造著新的夢想和民族的希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