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最近,有位老同學給我發了一個微信,內容是有關華陰老腔的。我老家在大荔、澄城一帶,離華陰不遠,所以有一種親切感。我懷著極大的興趣,聽了幾遍,感到“華陰老腔一聲喊”很不簡單。我覺得,聽這種民間藝術,就像聽電影《紅高粱》里面的曲子,真讓人感到痛快淋漓,酣暢、過癮,心里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陶醉感、舒適感、滿足感、幸福感。
我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華陰老腔,就感到深深的震撼,為農民們的精氣神所鼓舞。猴年春晚,譚維維和華陰老腔班子的合作,獨特的演唱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說新穎大方,大氣磅礴,頂天立地,與眾不同,抓住了億萬觀眾的心。作為一名陜西人,我為華陰老腔的精彩絕倫的表演感到驕傲,我為我中華民族有這樣一種藝術形式感到自豪。
說到華陰老腔,不得不說主唱張喜民。他1947年出生,15歲師從本村老腔藝人張尚坤學藝,1980年成立了自己的老腔班社(喜民班)。他參加了話劇《白鹿原》演出,在北京引起了很大的反響。2007年11月,張喜民作為主唱代表陜西參加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的決賽,獲得“群星大獎”獎牌。他在老腔保護、發展、創新方面做了努力,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代表性傳承人”稱號,享受國家津貼。張喜民與張新民、張軍民、張拾民是華陰老腔正宗傳人張全生的兒子,他們保存著老腔自乾隆年間傳下來的百余個戲本。
華陰老腔藝人張喜民說,原汁原味的老腔里也有柔軟的東西,而舞臺上表演的大多是慷慨激昂、鏗鏘有力的部分。要想真正懂老腔,還要了解老腔的歷史、了解生活在黃土地上的人們的精神狀態,老腔是根植于土地的藝術。老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地方戲之一,它起源于西漢時期,原是陜西華山地區糧倉守軍自娛自樂的一種說唱形式,被當地農民模仿和繼承下來,祖祖輩輩口耳相傳,成為當地張姓家族作為皮影戲的幕后伴唱的一種家傳戲。由于歷史悠久、唱腔獨特,老腔被稱為“戲曲活化石”。
也有必要說一下王振中(藝名白毛)。王振中1937年出生,不到10歲便開始學習秦腔和眉戶,后拜呂孝安為師開始學習華陰老腔。2005年,王振中參加了話劇《白鹿原》的演唱。此外,王振中為渭南電視臺的“世相”節目配唱了片頭,展示了自己的演藝風采。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代表性傳承人”稱號,享受國家津貼。值得一提的是,王振中演唱的《好了歌》,聲音渾厚蒼涼,充滿感情,讓人聽了很受感動和啟發,催人更加珍惜人本身,把生命點亮、升華、出彩。
華陰老腔生于張氏家族。當蒼勁的老腔響起,陜人的剛強性格、雄強心態躍然而出。老腔唱腔亢奮激越,充滿陽剛之美,因而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民族精神價值。用華陰老腔說唱陜西十大怪,聽起來詼諧幽默,非常有老陜味道,令人叫絕。2006年5月20日,華陰老腔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提起華陰老腔,還要說一下陳忠實。陳忠實寫了《白鹿原》這部磚頭厚的小說,獲得了矛盾文學獎。當《白鹿原》改編成話劇在北京演出時,是陳忠實建議在話劇中加入了“華陰老腔”元素,讓觀眾大呼過癮。陳忠實后來為華陰老腔寫過文章,贊嘆那些精彩的唱詞,感嘆那些動人的故事。后來,當陳忠實不幸逝世后,張喜民們在這位大作家的靈前演唱了華陰老腔,為這位用生命寫作,像農民一樣勤奮的文化人送別,特別令人感動,特別令人難忘。
啊,華陰老腔,一言難盡啊。“八百里秦川,千萬里江山,鄉情唱不盡,故事說不完,扯開了嗓子,華陰老腔要一聲喊……”, “華陰老腔要一聲喊,喊得那巨靈劈華山,喊得那老龍出秦川,喊得那黃河拐了彎……”,“女媧娘娘補了天,剩塊石頭就成了華山。太上老君犁了地,豁出條犁溝就成了黃河”,這些華陰老腔里精彩的唱詞耐人尋味,意味深長,給人的印象很深刻,久久不忘。
我愛華陰老腔。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