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煙葉
工作探討
煙草在線據《湘聲報》報道 暢通的溝渠縱橫交織,平坦的機耕路錯落有致,明黃色的烤煙房整齊排列,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煙草的香味,來往的農機轟響出一幅科技興農的新農村氣象。
這便是記者在湖南省瀏陽市永安鎮大安村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煙葉基地看到的景象,此時是金秋十月,但對于煙農們來說,金色的收獲季節已經過去,目前正值最后的煙葉收購季節。煙農告訴記者,若是早來三個月,這里漫山遍野都是碧綠的煙葉,那是他們一年中最喜歡的光景。
湖南中煙多年來“主動參與、深度介入”煙葉基地建設,積極配合當地煙草公司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得到煙農高度認同。資深煙農林三同一提起煙草就來精神:“如果沒有現代煙草農業,我們這個山旮旯,想修水泥路,想搞新農村建設,那可能是十幾二十年之后的事了。”
科學種煙帶動農民致富
出生于桑植縣細砂坪鄉云鶴村郭家臺組的廖福州,自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山里人”,祖祖輩輩農耕相傳,生活十分貧困。40歲的他右腳帶有殘疾,行走不便,正當他感到致富無門時,鄉煙辦到該村發動煙葉生產。他認真聽了宣傳后,便用積蓄修建了5棟“長流1號”烤房,再通過到本組流轉耕地50多畝,開墾荒地50多畝,共種煙100多畝,開始了他的種煙大業。
在煙葉生產管理上,廖福州采取超市招租的管理模式,劃分經營主體,減少成本壓力。2009年,他交售煙葉37000多斤,產值達25萬多元,除去成本和各項開支純賺10多萬元。第一年種煙的成功,讓他嘗到了甜頭。2010年,他種煙70多畝,交售煙葉20000多斤,產值16萬多元,除去成本和各項開支純收入8萬多元,一舉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科技興煙示范戶。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像桑植縣官地坪鎮平頭界村,以前是該縣有名的窮困村,長期路難行、水不通。2000年以來,當地煙草公司利用該村優越的自然條件種植煙葉,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村里通了路,通了水和電。通過湖南中煙和煙草公司技術人員的指導,煙農很快掌握了育苗、栽培、采摘烘烤、分級扎把等專業技術。到去年,全村種煙1300畝,年產煙4000擔,人平收入1.91萬元,家家有存款,戶戶有家電,村民生活水平象芝麻開花節節高。
通過發展現代煙草農業,“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桑植縣如今水利設施改善了,鄉間小路修通了,煙農也致富了。他們又依托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開始注重反季節蔬菜、畜牧養殖等其他產業的開發與發展,成功摸索出了一條富民強鄉的現代農業好路子。
湖南中煙多年來一直堅持“科技惠農”。該公司原料采購中心基地管理科副科長鄒菊秋告訴記者,2012年度湖南中煙與湖南農業大學開展科技項目合作,在長沙、郴州、張家界、湘西等9個煙葉基地與當地煙草公司一道開展現代煙草農業研究及試點,探索規模化種植、機械化耕作和集約化經營,以不斷增加煙農收入,保持煙葉生產平穩健康發展。
現代煙草農業“一條龍”服務
茶陵縣因炎帝神農氏崩葬于“茶山之陰”而得名,可見其種茶歷史之悠久。自2005年以來,茶陵縣啟動煙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正在全力打造現代化煙草農業體系。如今,“煙水配套”、“煙路配套”等新名詞,已成為煙農耳熟能詳的口頭禪。
2010年11月,茶陵腰陂鎮金芙煙葉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芙沖村成立,這是茶陵縣第一個煙葉合作社,目前全縣綜合服務型煙葉合作社已經達到四家。煙農傅春明經常向親朋好友推薦合作社的好處:首先是減輕了勞動強度,“以前,給自家120畝煙田噴灑農藥最短也要10天,還不能及時清除蟲害,現在,合作社的專業服務隊2-3天就可以完成”。其次是降低了煙葉種植成本。另外,合作社的專業化運作也保證了煙葉質量。
傅春明告訴記者,以前每到收獲季節,煙農都很難找到工人,而加入合作社后根本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在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扎把、運輸等方面,合作社技術員都會給予專業指導和幫助”。
2012年4月,茶陵縣火田鎮紅色農場的大棚育苗基地內一片繁忙,來自紅色農場4個分場及附近鄉村的煙農開車前來團購煙苗。據該縣烤煙辦介紹,目前,該縣7000多畝烤煙全都采用了育苗大棚培育出來的煙苗。
“這些煙苗采用專用‘產房’,利用新技術培育,苗子健壯,大家爭相來這里購買。”正在購買煙苗的張有義說。以前煙農都在自己搭建的簡陋大棚里育苗,由于技術水平差異大,煙苗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烤煙種植質量。如今有了統一標準化育苗,一畝煙苗培育的成本不過40元,降本一半以上。
此外,茶陵已經建了兩座現代化烤房城,全縣共有大型智能密集式烤房1456座,在烘烤的整個流程中,包括運輸、編桿、上房、下房等所有程序都由專業技術人員一一包干,煙農不用操半點心。張有義告訴記者,以往農民用普通烤房單獨烘烤一畝煙田大概需要900塊錢,而由烘烤育苗基地統一烘烤成本只要600元。
現代煙草農業不僅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帶來了煙葉種植水平的提升,更帶來了整個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轉變了農民的生產觀念。“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綠色、生態的多種經營種植觀念,通過湖南中煙和煙草公司技術人員的培訓和指導,通過工業與農業的深度對接,已被廣大煙農接受和借鑒,并推動了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如桑植縣返鄉大學生呂紹祥,受現代煙草農業的啟示,成立了永強蔬菜專業合作社,在該鄉種植6000畝高山反季節蔬菜和1200畝秋后延季蔬菜,帶動全縣2000戶農民發展蔬菜,煙農人均收入達2.5萬元。
種煙種出社會主義新農村
嘉禾縣普滿鎮雷家村曾是一個落后村,村里的治安現狀令人堪憂,村里多數房屋破舊,“通風的墻,漏雨的頂”。村民無所事事,整日以麻將打發時間,村里不時飄蕩著叫罵聲,孩子們只能在牛背上憧憬校園。
自從該村種植煙葉并成為湖南中煙的基地后,道路鋪到家門口,水管架到廚房里,科技送到了煙農心坎上。再次走進村里,間間新房換舊顏,處處笑臉展幸福。田間都是大家忙碌的身影,春光中,大家忙播種、忙打藥、忙剪葉、忙煉苗;夏季里,忙整地、忙移栽、忙中耕、忙打頂;秋日下,忙烘烤、忙分級、忙打捆、忙交售。冬天溫暖的房屋里,烤火的煙農邊數錢邊考慮:明年我要種多少煙?孩子要考多少分?明年孩子準備上哪所高中?
村民李富水曾經文化水平不高,由于沒有種煙生產技術,施肥過量長成黑爆煙,烘烤失敗烤成雜色煙。自從湖南中煙基地技術員來后,辦起了煙農學校,天天晚上講授生產技術。看著別人家家都富起來了,他就暗暗努力,天天去學校學習。一年后,他的孩子終于有錢上學了,再也不用放牛補貼家用了。2012年他置辦了一臺新的拖拉機,下田干活方便多了。
湖南中煙在這里建起了希望小學,孩子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夢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芙蓉學子”計劃的幫助下走出大山,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家鄉、回報社會。
在煙區建希望小學是湖南中煙的傳統,2012年湖南中煙出資在省內鳳凰等縣建了6所希望學校。此外,湖南中煙2012年資助省內鳳凰、靖州等縣共55名“芙蓉學子”,圓了他們的大學夢。
民富家興,家興村強,“扁擔顫顫兩頭挑,一頭物質文明,一頭精神文明”。雷家村村民說,“我也是農民,不過我是有文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民”。村里舊貌換新顏,他們稱雷家村為“種煙種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貼心服務煙農
茶陵縣火田鎮煙葉收購站內,在煙葉收購流水線的分級室里,金燦燦的煙葉在分級臺上一字排開,一個個掛牌上崗的專業分級隊員們不停忙活,熟練地將一片片金黃的煙葉按部位、顏色、品質進行分級、裝筐。
鄒菊秋告訴記者,為了進一步幫助煙農減工降本,國家煙草專賣局正在大力推廣專業化分級散葉收購。“以前煙農交煙之前,要將每15到20片煙葉捆成一扎,需要耗費不少時間和人工。現在實行散葉收購,為了便于搬運,他們只需要將5斤左右煙葉捆成一大扎就可以交煙。”
所謂“專業化分級”,便是嚴格推行“去青去雜、分組、分級”三工位管理制度,提升煙葉等級質量。湖南中煙積極推進散葉收購,2012年在省內收購散煙70萬擔,占調撥量的60%。
來到煙葉收購站,煙農們走進特設的“煙農驛站”,服務人員微笑著問候,并及時遞上清潔的毛巾、面盆、茶水和一支白沙牌香煙,還能吃上一頓熱餐。這是貴州省余慶市湖南中煙基地去年開始采取的“十個一”服務,各煙葉工作站的每條收購線都有專人負責,得到煙農們的交口稱贊。
“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張毛巾、一杯熱茶、一支香煙、一頓簡餐、一次培訓、一個提示、一聲交流、一個道別”,“十個一”服務已經逐漸在湖南中煙省內基地推廣,變“煙農找我交煙”為“我為煙農服務”體現了湖南中煙和煙草公司全方位提升服務意識的工作思路。
建立長效機制維護煙農利益
永安鎮煙葉收購站外的一輛拖拉機上,一車堆放得整整齊齊的金黃煙葉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這是50歲的煙農彭必武的成果。從1997年開始種煙的他是有名的種植好手,當記者夸他的煙好時,他卻告訴記者,由于天氣原因,2012年煙葉產量和質量都不如往年,自己30畝地種下來,雖然還不至于虧本,但僅能略有盈余,因此他心里在糾結明年是否繼續種煙。站在一旁的彭必武妻子告訴記者,如果自己一家三口在外打工,全家至少能掙六七千塊一個月,比種煙收入高不少,因此她傾向于放棄種煙。
記者到訪的瀏陽、茶陵等地許多煙農都反映,2012年出現歷史罕見的連續陰雨天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