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的敲門聲,“大媽,打擾你們,疫情非常時期我們來了解一下你家的情況。”
“大爹你好,你們家有幾人住?子女是什么時候回來的?”他認真地詢問著。
“我是從南華紅土坡來的,2月19日到廠里……”“我是1月20日從昆明趕回來同父母過春節,單位還沒有收假,再陪父母幾天……”2月24日晚,周興華與老周帶著第一支部5名黨員,挨家挨戶排查云南煙葉復烤有限責任公司楚雄復烤廠外來住戶的基本情況。
隨著廠里復工,原本寂靜的廠一下熱鬧起來。防范疫情,必須精準抓住流動人員這一關鍵要素。第一支部了解廠里用工多,來源多,為清晰找出居住在廠區不明人員,做到心中有數,才能防范有譜。針對這點,經支委商量,組織黨員突擊隊再次排查住宿區住戶情況,摸清底數。對近期的人員入住、逗留、滯留、情況開展第二輪地毯式摸排,落實到戶,查詢到人,不放過一個疑點,不漏排一個人,準確掌握廠住宿區的具體情況,為廠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提供準確可靠的信息。
2月24日晚,楚雄復烤廠復工的第一天晚上,第一支部5名黨員突擊隊員離開海子山住宿區時已近凌晨,夜空繁星高掛,寒意漸上。這一行5人,為了落實本廠外來居住情況,把防疫工作落實到位,整晚穿行在住宿區的樓道間。他們追尋樓層住戶燈光,埃家逐戶敲門詳細詢問、記錄。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一種漫無邊際的恐慌,像一把懸在頭頂的劍,不知何時落下來。
“近一月內從哪里來?”“有沒有到過疫區?接觸過有風險的人群,來廠里做什么?在哪個部門?”表格中清楚的記錄著每一項信息,剛勁有力的字跡中,體現出責任與擔當。
生活總是從平靜如水的過程中變化到波瀾壯闊,事情的衍生總是在變化中而發展。正是這場疫情,它見證那些真誠善良的愛,一種無聲大愛。
28日早,接到發動黨員向湖北捐款的號召,筆者抬頭就向對面工位上的組織委員周興華安排:“興華,中組部來了倡議,全國各行各業黨員都要向疫情嚴重的湖北捐款了,你落實一下我們支部黨員捐款事宜。”很快,第一支部的捐款從不同崗位匯集過來,不一會兒就完成造冊登記,并上交了廠黨總支。
筆者邊審閱著匯總表邊說道:“興華,我們支部沒有前期捐款人員,捐款表格一欄空著,怪不好看,好像我們支部的黨員覺悟不高似的”我自言自語在他旁邊念叨著這個遺憾。
興華低聲的對筆者說:“李哥,前些時我向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捐過100元,只不過數額少不好意思登記”,興華微笑著說。興華是從大山中走出的彝族漢子,在那青山綠水間,看著父老鄉親無休止的忙碌,生老病死的無注,他知道外界每個恩情都是對人生希望的扶持。在他平時的聊天中,他感謝那些給過他恩情、幫助的人,“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他一直默默踐行幫助別人,回報社會的承諾。在他的手機中,藏著無數的捐贈記錄,記得有一張捐款證書寫著,“親愛的周興華:你是抗疫情希望同行——希望工程關愛因疫致困青少年特別行動,項目第568位捐贈人,感謝你的捐贈……謹以此表達最真誠的感謝”,看到中國青年發展基金會發給他的證書上的話語,一股熱流涌上額頭,讓人感動萬分,筆者身邊竟隱藏著這么好的職工,他的這一舉動曖曖的,一切那么自然,那種深意感染了筆者。這隱藏,是用低調的行為去堅守那顆我本善良的內心,默默的付出,向小溪一樣流向那些對人生抱有希望的人,潤物本自無聲,內心卻有眾愛,這是真實的寫照。我有意把這作為宣傳,他卻習慣在低調默默付出。
在排查時,發現住宿在廠里的兩個務工者的子女沒有口罩戴,不時在小區里走動,在這時候,小孩也發覺不自然,因為人心自有的恐懼,卻是在一些時候無法修復(口罩缺乏)。善于觀察的興華看在眼里,用自己的行動來實施。
“李哥,我這里有4個口罩,你拿去給住在14幢的那兩小孩吧。”
“那你怎么辦?”
“我媳婦單位發口罩了,盈幾個他們,安全重要,小孩老人更要注意。”
當第二天看見那兩個小孩用感激的眼光看著筆者的時候,筆者深知,他們是想看到給他們口罩的好人是什么樣的?頓時陽光明媚,周興華那無私的溫暖在這春意盎然的天空,彌漫開來,人間有愛。
筆者對他說,在這時候,注重對先進事跡、典范榜樣的宣傳,是弘揚正氣的新能量,用這動力來激勵更多人參與到抗擊疫情一線中,聚眾人之力,共同防治疫情,把“有我有愛有明天”的希望傳遞給大家,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我們能在這個春天,看見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壯麗景色,正是國家的堅守,人民的配合,一定能讓這戰役看到最后的勝利。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