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四川在線報道 ?
?
劍閣縣烤煙產業發展,數字會說話:
69萬人就有農業人口61萬人。
今年,劍閣縣煙葉生產種植計劃面積8萬畝,產量任務20萬擔;實際種植7.3萬畝,截止11月5日全面完成產量目標任務,跨入“20萬擔”新時代。產值達到2.23億元,比去年增加1.1億元,增長比例101%;實現稅收6457萬元,比去年增加2820萬 元 ,增 長77.5%;產量比去年增加7.3萬擔,增長比例51.7%。
煙葉收購均價每公斤達20.82元,較去年高出3.95元,畝平收入達3800元,戶均增收2.64萬元。
數字分析:
7.3萬畝的煙產業帶動現代農業的劍閣“進化”模式
如果你認為如今的農民還在肩挑背磨,干著彎彎犁頭水牯牛的傳統農業,那在劍閣縣你就真的錯了。當今劍門雄關內外漫山盡是烤煙 “黃金甲”,7.3萬畝煙地像一個巨大的“綠色工廠”,太陽是動能,天一亮煙苗如一地開動的機器,為煙農生產著利潤。“現代煙草、生態煙葉、和諧煙區、幸福煙農”的“農”字頭文章劍閣答卷漸入佳境。
3日,記者走進劍門山區采訪,一條以現代烤煙廠業化發展的路子讓人眼前一亮。60多歲的趙光現,是劍門關鎮大房村一組人,他家只有他一個勞動力,卻年年都種5畝多烤煙,今年不算各種補貼已有1.6474萬元收入了。是什么讓煙農的愿景在土地上得到了“釋放”?劍閣縣煙辦主任高峰告訴記者:“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全縣煙區還建立煙葉種植‘兩頭工場化+中間專業化’生產服務體系,降低煙農勞動強度,提高煙農收入?!眲﹂w形成全縣烤煙大產業,使傳統農業得到“進化”,兌變之旅令人神往,記者進行了進一步深入探索。據悉“兩頭工場化”指一頭工場化育苗,一頭工場化烘烤。
劍閣縣普安鎮劍坪育苗工場占地10畝,總投資400余萬元,育苗能力25000盤,可供移栽煙葉3200畝。整個育苗工場由總控制室、操作車間和育苗大棚三部分組成。育苗大棚是整個育苗工場的心臟?!巴ㄟ^產業化育苗進入專業栽種,種是金管是銀,烘烤才是聚寶盆”,該鎮劍坪村村主任賈光明在談及煙葉烘烤工場時眉飛色舞:“占地10畝,投資250余萬元,給煙葉子‘鍍金’,出爐后滿棚盡戴‘黃金甲’。”烤煙工場由50座連片密集烤房組成,采用集中供熱、智能控制、散葉烘烤等先進技術和烘烤模式,對采烤、分級、收購、調撥等流程進行高效整合,將原來多環節分散作業變成一條龍、一站式服務?!凹锌痉勘韧量痉繌姸嗔?#xff0c;我們做工很方便,烤出來的煙葉顏色均勻,質量好啊!”煙農岳含武高興地說。
“中間專業化”指機耕、栽培、植保、烘烤等中間環節都有專業化服務隊幫助、指導。
首先土地集約成片:全縣累計整理煙地1.2萬畝,發展3000畝以上的鄉鎮和500畝以上的村?!拔医衲暝趫@區內種植了35畝烤煙!”煙農劉友海說,因為他今年可以不用跑上跑下的種“梯田”了。
其次,該縣煙葉生產基本實現統一供種、統一供苗、統一機耕、統一植保、統一烘烤、統一分級,促進主要煙葉技術標準化、主要勞動過程機械化、主要業務操作專業化,全面提高煙葉生產水平。近三年來,煙草行業累計投入4億元以上,縣財政配套投入2.3億元。帶動農民投入3.5億元,在全縣建立了1個物流中心、3個集中育苗工場等。2010年以前農戶種植1畝烤煙總共需要42個勞動力,現在只需22個勞動力。目前劍閣縣煙葉種植區域由26個鄉鎮擴大到55個,烤煙產業帶動劍閣農業得到了根本“進化”。
數字分析:
高出3.95元的“紅利”給煙農農民的劍閣“突圍”路徑
劍閣縣漢陽鎮流傳著“要得富,把煙務”“要得經濟上臺階,家家戶戶種烤煙”以及“要想收入翻一番,留好冬地是關鍵”等烤煙語錄,有勞動能力的幾乎都在種植烤煙,七、八十歲老人及小孩每天為種煙戶齊煙、上棒等,每天也能賺取50到60元的收入。
漢陽鎮二龍村四組的孫仲富今年種植30畝,今年煙葉提價20%后每公斤比往年高出3.95元,他不加各種補貼就已經純賺10萬元了。談到收入,孫仲富說:“煙葉收入不錯,比到外地打工還賺錢呢。”
是什么讓煙農在劍閣的土地上就有“突圍”解困的希望,甚至于比外出務工還強呢?“我們堅持讓利于民放水養魚,把政策的落腳點定在群眾增收上,讓群眾得到真實惠!”劍閣縣委書記向永東一語中的。
劍閣縣將財政每年煙稅收入的90%全部用于支持煙草產業發展。對鄉鎮按實現煙稅的18%和超額部分按超產煙稅的40%進行獎勵,產量在4000擔以上、5000擔以上、萬擔以上的鄉鎮分別獎勵5萬、8萬、10萬元……如果煙葉確實因天災或人禍沒有收成,每畝也能獲得近800元的賠償。村民趙光現說:“種烤煙政策好效益也不錯,我越種越高興。”趙光現說種烤煙更是為了爭取“煙水配套”政策。他站在院壩里指著門前3米余寬的水泥路說:“去年這個時候還是泥巴路,下個雨都沒法出門趕場?!彼f種煙后村上10余口山坪塘被整治好了,有3.5公里的水泥路,19個蓄水微水池,普改密烤房38間都修好了。
有了經濟的杠桿,煙農由種“政治煙”到種“經濟煙”,真正變要我種為我要種。甚至于出現了大量了“職業煙農”,村民管他們叫做“鐵桿煙農”。
漢陽鎮天橋村八組的楊玉民今年43歲,去年種植烤煙160畝,今年種植就達328畝。分別在該縣涂山鄉、公興鎮、高觀鄉等地種煙,已經突破了行政區域的限制。不是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而是自己甩開膀子干。他整天騎著摩托車四處監督查看,他說他根據每個地方的優惠政策,土地、公路,勞動力等條件決定選擇承包地方,“不能把大片弄的太集中,因為勞動力確實不好找?!比缃竦臈钣衩褚呀涢_始選擇政府提供的優惠“菜單”了。
煙葉面積大了后,楊玉民便請人管理。人們不僅會問楊玉民還是農民嗎?在劍閣縣的烤煙大產業中,楊玉民已經從普通農民的角色中突圍出來了,由“黑領”變成了“藍領”,并正朝著“白領”過渡。
據悉劍閣縣種植50畝煙葉的農戶有216戶,80畝的有63戶,100畝的有27戶,200至300畝的有12戶,300畝以上的有2戶,職業煙農的大軍正在崛起。
? 數字分析:
61萬農民的致富“引擎”出現農村的劍閣“市場”化探索
“政府是煙農的后臺,我們確保政策符合經濟規律;劍閣全縣是一個經濟實體,我們和農民一起迎接市場挑戰!”劍閣縣縣長陳勇說,政府已經成為農民撞市場的前哨,干部就是農民致富增收的馬達。
劍閣縣種煙農民有 “諺語”:“種煙靠技巧,種好了是塊寶,種不好是籠草?!眲﹂w縣干部利刃懸背,確實和農民高度捆綁,唯恐煙賤傷農。
2006年,廣元提出“大力發展廣元煙葉,打造川北烤煙基地”。市委政府就非常重視劍閣縣的烤煙發展,今年5月4日,市委書記馬華親自到劍閣現場指導并助農栽煙。劍閣縣成立了由縣委書記、縣長為組長,分管農業的縣委常委、副縣長和縣人大、縣政協的聯系領導為副組長,縣級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煙葉生產領導小組,采取領導包片、部門包鄉、鄉村干部包戶的辦法,并納入“一票否決”的目標任務進行嚴格考核,還將烤煙發展實績與干部使用掛鉤。去年因煙產沒有發展好,4名干部還“煙下人下”,搞好煙葉,劍閣干部頭懸梁,錐刺股。今年,截至目前全縣超額完成了產量目標任務,這其中就體現了劍閣干部的“手藝”。該縣煙葉生產領導小組田埂辦公,煙地說法,一線指導群眾生產。
煙草行業是煙農的靠山,煙農產出來的煙葉沒有市場風險,讓煙農種放心煙,培育了職業煙農,壯大了煙農隊伍。從2006年以來,煙草行業投入4億多元,涉及55個種煙鄉鎮和1.2萬煙農,戶均受益金額達3萬多元,先后修建微水池2088口,整治山坪塘577口,修建烤房8521間,烘烤工場5處,標準化育苗工場2處,提灌站4座,機井10口,煙路540多公里,便民路7.6公里,溝渠109.5公里,鋪設管網151公里,整治基本煙田6500畝,配套煙草農機具3103臺,建設現代煙草農業基地單元2個,煙草示范新區1個。使全縣煙葉生產基礎實現質的提升,生產條件和發展環境得到全面優化。
劍閣縣漢陽鎮今年栽種煙葉面積達歷史之高,干部表示“不找做不成事的理由,只找做成事的辦法”。該鎮出資16萬修建5間烤房,出資6萬余元配套電力設施設備,出資10萬余元整修村或入戶道路。硬是實現了全鎮烤煙產值超萬擔。
劍門關鎮人大主席魏東生說,除了縣委、政府組織的多次大型培訓外,全鎮村組大大小小的培訓每年30多次;全鎮干部必須都成為種煙的行家里手,成為種煙方面的“百科全書”。
烤煙是一項科技含量高的產業,為此,煙草行業每年都注重技術培訓力度,強化了科技意識。把技術培訓作為烤煙生產的重點工作來抓。全年一般都要舉辦各類技術培訓會100場以上,參訓人員達到35000多人次以上,煙農參訓率達到了90%以上;有效地推進烤煙生產的種植規模化,品種優良化,供苗商品化,管理規范化,煙葉生產標準化,專業化,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煙農種煙的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顯著降低,煙葉質量和煙農收益大幅度提高。
為保證“公平、公開、公正”和“陽光收購”,全縣各煙葉收購點做好了預檢預驗收購,收購點定價員劉甫林說煙點真正做到了“驗準級,稱準稱,計準價,服好務,維好權,收好煙”。不僅如此,鄉鎮干部潛伏”在賣煙隊伍里時時監督企業收煙。鄉鎮還為售煙群眾提供礦泉水、開水、防暑降溫休息點和急救藥品,讓種煙農民感覺很開心和滿意。群眾紛紛表示:“種煙政策好,效益好,各級干部也用真心對待我們,不種煙就感覺跟不上形勢啊!”
該縣在千名干部下基層中,向干部薄弱村派駐“第一書記”,促進了烤煙產業的發展。宣傳部干部王富民到該縣柳溝鎮長安村,自己首先承包10畝地種煙給群眾看,收到好效果,也得到了省市的表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